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21)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文课堂教学首先在内容上应凸现语
文学科的特点,应落实语文知识,要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指引者,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阶段目标(写
字、阅读、写作)。
如某老师上《奇异的气象佳景》(上海二期课改篇目)一课,这是一篇平实性的科技说明文,这位老师分析了文章结构和选材之后,重点放在语言品析上,叫学生去找出具有表现力的句子,而事实上因为是篇平实性的科技文,很难找到具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果学生勉强找出两句引用的古诗词,老师让学生讲一下修辞手法读读就了事了。纵观这堂课,我们会发现事实上从一开始这位老师内容确定就偏离目标,我们知道平实性说明文,按课标精神一般情况下,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科技精神,科学方法,领悟其语言准确性。而这位老师实际上是嫁接了散文的教学内容。其次,这位老师只注重了修辞方法判定,却忽略了对其表达作用的探讨而后者才是我们初中语文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不
同的阶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文体,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选文的原生价值,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
选文是语文教育系统中不可变更的要素,进入语文教学的文章,很大部分不是为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而是凝结了民族精神源泉,渗透到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经典作品,是要学生汲取精神养料,积淀人文底蕴的。我们在教学内容确定上不能只把它当作例子来教,要重视作品的原生价值,要让学生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积累。前段时间连续听了三节《端午的鸭蛋》,有一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前两节课的老师只侧重于对汪曾祺文章语言的赏析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文化传承的价值。后一位老师从导入到教学的展开到拓展延伸紧紧抓住两条线,既品味语言之美,又感受民俗文化之魅力,整堂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
情趣。
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决不能对其作品肆意多元的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有关这一点,我在《莫将多元解读变成多元误读》
里做了具体的阐述,在此不再多说。另外我们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像现在我们的朗读教学这个星期是读出感情,下个星期还是读出感情,小学四年级是读出感情,初中是读出感情,高中还是读出感情。还有我们的作文教学初一到初三全是写出真情实感。这肯定存在问题。
如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连续性有待大家去
上一篇:当代汝瓷与仿汝瓷的现状与趋势
下一篇: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