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13)

时间:2025-07-11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文

识,重视评价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
往往能唤醒教师的生成意识,逐渐提高教师把握非预期因素的能力。
【案例】在评《秋天》一课时,有一专家在场,等所有老师评价完毕,专家问授课老师:你这堂课有哪些生成因素?你是如何处理的?授课老师表示当导入新课时问学生喜欢《秋天》这首诗歌吗?他没想到居然有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当问及不喜欢的原因时,他更没想到理由竟然是:很多句子好像有语病。当时灵感一闪,想起曾有人说诗歌就是病句的组合,于是便顺势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些可爱的病句,没想这样一来学
生兴趣高涨。专家对他的处理大加赞赏并一一予以分析。
【评析】专家在其他老师评完课后,对生成因素这一问:你这堂课有哪些生成因素?你是如何处理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视,并引导教师对生成因素进行恰当处理,因为并非所有生成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他对这意料之外的精彩极感兴趣,并加以重点评析。专家认为老师面对意外,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不喜欢的理由,然后灵机一动用"诗歌就是病句的组合"说明诗歌的语言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在赏析"病句"的过程中形成高潮,这就极其充分地利用了生成资源,值得大家借鉴。评课者的重视及肯定给教师们一个启示: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周密,还要不断储蓄教学机智,恰当处理生成资源,
使课堂充满活力。
教师的生成意识与生成能力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丰盈。正确评价并完善教师的课堂生成资源,能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内生性,有利于教师将灵感火花积淀成经验,积淀成素养,它将促进教师的预见能力及
课堂生成能力,使教师在课堂中能有更精彩的动态生成。

评课理念的更新是提高评课实效的关键,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动力。在评课活动中,我们应鼓励更多的教师对照新课标精神,对自己的评课理念和评课行为进行反思与剖析,及时调整自己的评课角色和评课视角,激发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形成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学术氛围,使更多的教师真正参与到评课活动中来,
提高评课的实效性,成为课改的实践者和促进者,推动课改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语文(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2]徐世贵《怎样听课评课》 【M】 民族出版社 2004年6月
[3]杨九俊《说课
、听课与评课》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
[4]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
[5]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








他山之

2007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论(1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