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导师制(16)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在高中实行导师制。
代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1996 年,《文汇报》报道:据最近对南京 2300 多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结果反映, 71% 的学生缺乏毅力, 67% 的学生难以承受失败。 1994 年进行的一项全国 4-16 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表明,中国少年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 13.9% 。有关部门此后作了相关调查,发现小学生、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比例分别达 20-30% 和 40-50% 。另据一项权威的调查说,美国青少年心理素质合格率为 44% ,日本为 65% ,而我国仅为 17% 。 [6]
1998 年,《信息日报》报道:青少年心理不健康在全国已是较严重的问题,在对全国 3000 名中学生的抽样调查中,仅考试焦虑患者就高达 48.6% 。在福州市高中 1000 多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 30.3% 的学生患轻度以上心理障碍。 [7]
1998 年,中央电视台“央视调查”报道:少年犯罪率在升高,成为一大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少年犯罪占犯罪总数的 50-60% ,每年有 15 万少年陷入犯罪。犯罪的动机分别是钱财诱惑、好玩心理、哥们义气。这些犯罪少年中单亲家庭的占多数,分别是分居家庭的占
3.4% ,离异家庭的占 16.4% ,再婚家庭的占 6.3% ,丧偶家庭的占 8.5% 。 [8]
以上的调查数据令人惊心,也令人忧虑,无怪乎有人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心理不健康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的甚至因心理扭曲走向犯罪。为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导师制”的出现,导师将给处于雾季的中学生们心理呵护。
3 、教师新的功能推促“导师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在改变和健全教师的教育功能,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9]
面对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教育部决定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 2010 年,初中阶段的教师要经过师范教育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未来的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导管,只重智育,“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将克服。教师将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功能向多功能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导师。正如卢梭所说:“我宁愿把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10]
在今后,师生之间不仅是课堂 45 分钟的师生关系,而且是课后心与心沟通的朋友关系。现代网络技术已经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提供了方便,电话、电脑都是师生除去面对面交流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家长以外的监护人,成为学生的心理呵护者。
上一篇: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