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导师制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在高中实行导师制。
111
中学导师制,利弊几何
文/郭运凤 图/王欣蕊
大学为每个研究生都配备有一名导师,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发展。而现在,一些中学也尝试着给学生配备导师。近日,山东省沂源市就实行了“中学生导师制”,由学校选聘任课教师担任导师,按班额计算,平均每五至十名学生拥有一位导师。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负有第一责任,还负责解答家长的咨询。
由简单的教授知识,到为学生的生活、乃至心理负责,这种做法确实为更多教师提供了施展的舞台,但是,如何下好导师这“盘”棋,对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是一种考验。
利:呵护多了,指导细了
中学生有了导师后,到底好在哪里呢?记者对此进行采访。一位学校工作负责人张老师认为,普通班级,除了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大多只管学生的成绩。而如果学生拥有了一位导师,成绩的波动、情绪的变化、生活上的困难以及个性的发展,都尽在“导师”的掌控之中。这对学生的发展肯定大有益处。
有了导师制,老师对中学生学习的指导非常直接。目前,不少学校都有很多选修课,也会不时地推出一些新课程,有些学生选修课时对课程不熟悉,也不了解课程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了“导师”,同学们在导师的帮助下,避免了选课的盲目性。而且,导师了解自己指导的学生,能对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人生规划等方面作出合理指导。
记者调查了一些家长,他们对此也有所憧憬。如果有了这样的导师,无疑是为家长减轻压力,多了个关心孩子的教育者。事实上,在那些实行这种制度的中学,一些淘气的学生也承认,“我经常惹老师生气,可老师还是对我那么好。我有时不开心一连几天不吃饭,老师会给我送来好菜好饭,并且在课余时间陪我复习功课,以免我因一时的冲动而耽误课程。”
此外,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动态,也能够让学生放下顾忌和难为情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弊:教师分亲疏,学生论“派别”
当然,中学生导师制的弊端也存在一些争议。中学生心理上还处于不定型期。中学生有了自己的“导师”,有了归属感,排他性也随之产生。可能随之对导师以外的任课老师产生排他性,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就很可能出现该学生对导师所授课程“遥遥领先”,而其他学科“摇摇欲坠”的情况。
此外,导师制还可能导致某些学生产生对其他同学的排他性。孩子们心里都有一种或深或浅的独占欲,一旦某位任课老师成了属于自己的导师,就不喜欢导师关注其他同学,见到导师夸奖其他同学,或者更多地关心别的同学而不是自己,或许会莫名的不开心。
上一篇: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