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导师制(15)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在高中实行导师制。
关键词 : 中学 导师制 学生 心理健康
历史已走到了世纪之末,一个崭新的世纪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对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1] 的号召。这就对教育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试图从中学“导师制”的实施,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达到《决定》中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适应”的要求。众所周知,“导师制”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制度,为什么突发奇想,将其引入中学的教育?请看论述。
一、中学“导师制”的必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牵引,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只重视课堂教学和升学率,采取强制性灌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人的全面培养。笔者认为中学“导师制”的实施,导师在以全体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同时,对个别学生因人培养,有助于学生个性、人格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并克服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弊端。可以说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教育的新要求,在中学实施“导师制”十分必要。
1 、人才个性培养要求“导师制”
人类的教育就教育主体与客体结合的形式来说,教育组织型式走过了由个别教育组织型式(私塾教学)到学生集体受教育的组织型式(班级授课)这样一个演变。“正像简单协作是人类生产社会化生产的起点一样,集体教育制度的出现揭开了教育过程社会化的序幕。它把学生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开辟了从外延上提高教育效率的途径;但在把学生集体作为教师与各个学生之间的中介时,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化与抽象化,衍生出教育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矛盾。” [2]
班级授课制提倡的是教育的共性,“教师不作个别教学,只同时一次去教所有的学生”。
[3] 这样就在因材施教,培养人的个性上受到了限制。而一个民族需要一定的共性,这样才有民族凝聚力,但更多的是需要个性,这样才会有创新意识,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4] 因此,培养人的个性,极大程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是今天教育的关键所在,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
由于人的个性自小养成,因此要培养人才个性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建立独立人格的阶段,亦是人的个性培养的最佳时期。在中学推行“导师制”,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生物原始条件和环境影响条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学生心理健康亟待“导师制”
“现代社会生活对成年人心理的损伤,并未绕过正处于花季、雨季、雾季的中学生们,本应无忧无虑,身心愉快成长的他们,在升学的压力,学习的紧张,教师的管教,家长的唠叨中被无形地杀戮着心灵,于是他们有了心理不适的种种感觉”。 [5] 大量的调查表明,当
上一篇: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