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之比较研究(12)

时间:2025-07-0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演变

(一)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八次较大的修订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大纲作过数次的修订,反映了国家对语文教育极为重视,也说明对语文教学内部规律的认识在逐步加深,语文教改不断深化。总括而言,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发之前,50多年来,语文教学大纲有8次较大的修订: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国第一个14,学语文教学暂行标准(草案)》,中学来不及拟订,但通过初、高中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表述了课程的性质及任务,定名为“语文”学科,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意”存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1952年以后,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我国教育的学习对象又转向了苏联。新中国的教育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以及推广苏联教学方法的热潮中,苏联教育理论中的概念术语逐渐被接受。在俄语中,课程KYPC为外来语,因此在苏联的教育理论中没有专门的课程概念,与课程标准相关的概念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育部决定取消“课程”的提法,统一使用苏联教育理论的概念术语,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作为教育教学指导文件的名称,原来的学校课程标准改称为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改称为教学大纲。

2.1956年颁布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大纲。在向前苏联学习的背景下(苏联开设俄语和俄国文学两科),我国教育部在组织试验的基础上,推出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相应推出文学、汉语分编的语文教材。这次教学大纲是建国以来最严谨、最详尽的教学大纲,它结束了建国初期我国语文教学中无序、无格、无计划的混乱局面,纠正了重道轻文的偏向,改变了我国语文自设科以来汉语、文学混教互扰的情况,初步建立了语文学科内部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和文学学科体系,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严谨性和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为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作了有益的尝试。大纲包含以下几个部分:说明,学期“教学大纲”,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文学大纲说明部分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文学教学法。由于这套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过分拘礼于学科体系的建立,造成知识教学脱离实际,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加上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这套大纲在部分学校仅实施了三个学期便终止了。1958年,由于政治原因等诸多原因,汉语、文学分科实8

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之比较研究(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