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之比较研究(10)

时间:2025-07-0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就要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的需要。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为确保自己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先地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进行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并重新修订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面对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潮,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挑战,我国的基础教育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呢?1996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查方案,并于1997年5月对九个省市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公布的调查结果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明显存在以下问题与弊端: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1事实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任何改革都需要理论的支持。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发生了转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以学习借鉴苏联的教育理论为主,课程领域方面只局限于教学论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在教育界知名学者的呼吁下,我国恢复了课程理论的研究工作。为重建我国的课程理论,教育理论界积极翻译介绍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理论研究成果,1981年创办了课程理论学术刊物<课程 教材 教法》,1983年成立了直属教育部的课程教材研究所,1989年陈侠老师的《课程论》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课程理论方面的专著。以后课程理论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课程理论研究芳兴未艾,课程方面的概念术语,如课程计划、课程编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并出现在我国的教育文件中,课程理论也从教学论中分离出来,成为-17独立的学科。进入90年代,出现了课程论和教学论整合的趋势。课程理论的发展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我国近年来形成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和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等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很显然,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与素质教育理论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使每一位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都能得到发展。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9页6

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之比较研究(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