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教育学复习资料(6)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54页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A“个人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卢梭、伊拉斯谟、马斯洛、罗杰斯
B “社会本位论”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定,它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教育。代表人物:朱熹、凯兴斯泰纳、斯普朗格 1、古典自由主义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描绘了三种人: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只有哲学家才具有智慧,是国家统治者和领导人物。亚里士多德提出要培养“自由人”,使受教育者的身体、道德、智慧和美感平衡地和谐地发展。西塞罗和昆体良主张通过演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提倡“天赋人权”“天赋民权”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3、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的教育思想。其基本特征是强调人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儿童的本性、尊严、兴趣和理想。代表人物:伊拉斯谟、马斯洛、罗杰斯 4、儒家政教合一思想
代表人物:朱熹,注重纲常礼教的传统,直接将“五伦”列为教育目的。代表著作《大学》、《学记》。 5、公民教育思想 乔治·凯兴斯泰纳主张“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公民。”公民教育由两方面构成:性格陶冶和职业训练。 6、教育的文化本位论
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主张,代表人物斯普朗格,他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面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冲突时,站在人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的高度看,“并不需要把人的个性化和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是要在看到他们对立冲突的同时使二者在可能的条件下达到某种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中国教育目的的发展
孔子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治人”的封建社会人才。孟子继承孔子基础上再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董仲舒继承“五伦观”,结合“天人感应”“阳尊阴卑”,提出“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标准。朱熹继承儒家主张,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实现“明人伦”。
蔡元培“五育说”: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教育当定宗旨》,首先提出指定和贯彻全国一体的教育
上一篇:沥青路面(上面层)试验段总结报告
下一篇:英语中考作文常用的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