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哲学的古老纷争_柏拉图_哲_省略_ilosophia(2)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历 史 研 究2008年第1期
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纷争”在《理想国》整体中的谋篇布局之后,我们首先把柏拉图建立的哲学学园置放到古希腊教育的历史中,其次从柏拉图哲学与诗歌对抗的特殊方式,即对话录的
①写作,来理解他所创建的philosophia。
一、诗歌与哲学的古老纷争
贯穿《理想国》的主线是灵魂(psychē)和城邦(polis)的类比。这个类比虽然众所周知,
②在此,我们根据这个类比的进程把整篇对但通常对《理想国》的解读没有给予它应有的重视。
话分作三个部分:第一卷为第一部分,提出主题,但没有用到类比;第二至第九卷为第二部分,类比得到充分展开;第十卷为第三部分,从类比返回主题。《理想国》的最后一卷与第一卷遥相呼应:第一卷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正义”,这里正义是就个人而言的,涉及一个人应当以什么方式来生活的大事,③而最后一卷的收尾神话———埃尔所讲述的有关灵魂在冥界为重生选择生活模式的神话———又回到了个人灵魂。从这样的框架中可以看出,在第二至第九卷起作用的灵魂和城邦的类比,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正义的城邦来阐明正义的灵魂。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追
④依寻的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正义,他们的方法是创建一个理想的城邦并培育一颗理想的灵魂。
照类比关系,对灵魂中的正义的探索被放大为对城邦中正义的探索,其结果是,理想的正义在
⑤城邦中体现为理想城邦的政体(politeia),在灵魂中体现为哲学家的灵魂结构。
第二至第九卷包含了一个上升和一个下降的过程。下降的过程是第八和第九两卷,讨论了理想城邦和理想灵魂的次第衰变,上升的则是第二到第七卷创建理想城邦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初民社会的第一阶段经由对“繁华城邦”进行净化的第二阶段,最终到达由哲人王统治的第三阶段。这个上升过程既对应于城邦中的三个阶层,也对应于灵魂的三个部分。为了用理想城邦的创建来彰显理想灵魂的产生,建立理想城邦的三个阶段引导出了教育、理想、灵魂的三个部分。除了第一阶层,即生产者———他们对应的是人的灵魂中欲望的部分,在苏格拉底看来是只可控制不可教育的,其他两个阶层———分别对应灵魂中情感和理智的部分———的教育占据了讨论的中心。因为教育乃是整个上升过程的推动力:理想城邦的正义依赖于卫士和统治者的恪尽职守,因此理想城邦的存亡系于这两个阶层的教育状况;同理,离开教育,正义的灵魂亦无从生成。
卫士和统治者的教育构成一个整体的前后两个阶段:从被称作mousikē的“美育”和被称①对一些重要的希腊文概念,诸如philosophia,paideia,muthos,logos等等,本文在给出基本的中文释义
后,行文中经常使用其原文形式(转化成拉丁字母拼法),目的是力图保留它们在古希腊文化中的丰富
含义。编辑过程中部分拉丁字母拼法的希腊文已译为中文。———编者注
有关这一类比的论述繁多,最近的论述,参见G.R.F.Ferrari,CityandSoulinPlatosRepublic",
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5;NorbertBlössner,TheCity-SoulAnalogy,"inG.R.F.Ferrari,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PlatosRepubli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007,pp.345—385.
③
④
⑤参见第1卷,344e、347e、352d。在批驳了几种流俗的“正义”观之后,第1卷的讨论虽然貌似失败,却在谈话者中间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正义是灵魂的一种德性(aretē),藉之能让人过上正义的生活。苏格拉底强调,这是一条间接的路径,见第2卷,368d—369b,参考第4卷,434d—e,也就是说,“间接地”从城邦的正义通往个人的正义。哲学家的灵魂结构有时亦被称作politeia(如第9卷,591e),这正是《理想国》希腊文原名Politeia的
双关之处。中译名《理想国》虽不确切,但已约定俗成,故本文沿用。②
上一篇:2011级 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试卷
下一篇: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