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集团的竞争战略研究(5)
时间:2025-05-01
时间:2025-05-01
蒙牛集团招聘计划(PPT 36页) - 2010年1月 公司背景 ? 蒙牛集团总部在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盛经济园区。其拥有资 产10亿元,员工近万人。集团2001年根
题上往往容易走偏,例如把企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概念之上,显然这无异于在沙滩
上盖楼房,尽管可以盖上两三层(即从概念的宣传中得到一些好处),但如果往高层盖,
风险就大了。很多民营企业正是在快速发展之中而破产倒闭的,三株、秦池、爱多
为我们留下了这方面太多的教训和启示。在经历过概念妙作的时代之后,很多企业
便选择向基础进行回归,即向管理和技术要效益。笔者也相信,最后成功的必然是
那些在管理上和技术上能够胜人一筹的企业。从2003年乳品市场的发展中,经调查
发现,很多乳品企业有越来越重视基础建设的趋势,其中有几个明显的表现:(1)终
端市场的投入明显增加。例如,一些企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到终端,
加强对终端人员的培训,抢占终端有利地位,加大终端促销,完善终端制度建设等;
(2)乳品企业对战略越来越重视。例如,以饲料起家的四川新希望集团,自2001年
向乳业渗透以来,一开始战略就很明确,即通过其资金优势对国内的乳品行业进行
整合,从而快速地由一个外行变为内行,并发挥其管理、品牌的协同效应;(3)很多
企业开始谋求上市,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条宽阔的资金通道;(4)一些乳品企业
在管理上取得突出的成绩。蒙牛管理的模式就是这个例子,本文要在下文进行系统
地分析和研究:(5)企业在奶源上的投入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比如依托当地政府,
建立大型的养牛基地,为在日趋加剧的乳品大战中取得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乳品
行业的理性回归是市场发展的结果,一个健康的乳品市场正在逐步形成。
第二节国内外乳制品行业的比较
一、国内乳制品行业与国外的比较
近几年,国外乳品企业进军中国市场,使我国本土乳品企业遭遇残酷的竞争。
对国内外乳业现状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发展本土乳业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就国内外乳业的对比分析如下:
1.国外乳品企业拥有国内企业无可比拟的规模优势。国外企业资本实力雄厚,
规模庞大,拥有强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例如丹麦如FOODS公司,拥
有39个加下厂,生产丹麦72%的乳制品。该公司由8200个农场提供鲜奶,有雇员
13200人,年营业额达238亿克朗(约合37.3亿美元),后与瑞典的ARLA乳品合作
社合作,成为欧洲最大的乳品公司4。而国内乳品企业已达到1600多家,奶牛饲养
业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i00吨的企业数占5%,市场占有率
相当低。可见,国外企业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正是我国乳业发展的“短腿”。
2.国外乳业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在国外,乳业的一体化程度在各种农牧业生
产和加工运销产业中是最高的。较高程度的一体化和对产业链的整合与协调,可以
减少产销各方的利益冲突,提高整个乳业市场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在荷兰的22家乳
品厂中,有13家是产销一体化的合作社;而美国8帆的牛奶及其制品是由250家奶
业合作社供应的。相比之下我国的乳品企业小而分散,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生
产、加工、销售环节相互脱离。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低是我国乳品企业
难以与外资企业抗街的一个重要原因。
3.国内乳业技术水平远低于国外水平。丹麦所有乳制品厂从鲜奶采集、成分检
测、分类、脂肪分离到制成品的运输全部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保证了产品质量的
稳定,一般丹麦出口的金属罐装奶粉保质期可达两年半至三年。而中国乳制品质量
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第三方的质量监测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因此加快修改和完
善质量标准,使中国乳业的质量标准能够和国际上一致十分必要。
4.我国的乳品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在乳业大国的产品结构中,除了液态奶、
4:颜景辰,‘中国奶业的前景与展望》,世界农业2004年第6期,p12.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