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莎琳&183;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7)

时间:2025-07-1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罗莎琳 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形式主义批评走向衰落,以后现代主义为特征的艺术批评家与理论家纷纷向格林伯格提出了挑战和批评,宣称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宏大叙事走向终结。

有论者把二十世纪的艺术批评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50年代以前,是盛期现代主义占主导地位;60一80年代,后现代主义到处漫延;90年代以后,新的综合趋势开始出现。1这个划分准确地勾勒出了二十世纪艺术批评发展的基本脉络,它也是笔者此文安置研究对象的理论图景。

在格林伯格的众多追随者中,罗莎琳 克劳斯(RosalindEpsteinKrauss)是继承格林伯格艺术批评遗产,又激进地反对格林伯格的代表人物。这种双重身份似乎成了所有反格林伯格的批评者的特征。罗莎琳 克劳斯(1940一)出生于华盛顿,从小受到父亲的引导而倾心于艺术。1962年在威尔斯利学院获得艺术史本科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艺术系(现为哈佛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1969年获得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写的是大卫 史密斯(Davidsmith)。克劳斯于1966年在《艺术论坛》(爿,f,D,姗)杂志开始撰写艺术批评文章,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她为《艺术论坛》、《艺术国际》(彳,f知fe彻盘f,D刀盘,)等杂志撰稿。青年克劳斯与哈佛的同学迈克尔 弗雷德(MichaelFried)一一同为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批评思想最重要的推进者之一一一都深受格林伯格的影响,走上艺术批评的道路。70年代初,“所谓的‘大卫 史密斯’事件使她愤而离开格林伯格”2,而对极简艺术(Mini眦1Art)的支持,又特别地使克劳斯与弗雷德分野开来。1976年,克劳斯同安妮特 麦克尔森(AnnetteMichelson)一道,创办了《十月》杂志,标志了纽约知识分子圈的非学院化批评的式微以及学院化批评的兴起。“十月”的标题由爱森斯坦的电影《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而来,杂志以知识分子的、政治评论介入的写作风格为特点,在英语的学术背景下,系统地引入欧洲符号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同时是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大众化的论坛。《十月》成为了格林伯格以后美国艺术批评的重镇之一,也是罗莎琳 克劳斯、伊夫一阿兰 博瓦(Yve—AlainBois)、哈尔 福斯特(HaIFoster)、本雅明 布赫洛(BenjaminH.D.Buchloh)等“十月派”(the1参见沈语冰:《二十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2参见沈语冰编著:《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 美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9页及脚注。

论罗莎琳&183;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