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莎琳&183;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6)

时间:2025-07-11

引言

单从流派众多,错综交融的批评理论的蓬勃来看,二十世纪可谓“批评的世纪”,批评本身得以构成一部历史,由此发展出对二十世纪批评史的研究。在视觉艺术领域,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相互生发而交织在一起,批评家们扮演着理解和宣导纷繁的艺术运动的角色。文杜里(Venturi)“一切艺术史都是批评史”的断言提示我们:艺术批评担当了描述、解释、评价艺术活动的任务。不同于艺术史更多地关注“一物品在时间中的财富”,艺术批评对艺术品做出一种“超时间的评价”,它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对艺术现象进行研究和探讨,力求在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辨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既持存、提炼艺术史,又成为了后来者解读的条件。

现代艺术批评的原则由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奠定。他始终将艺术置于与真理和道德的关系的思考中,提出了党派原则和形式限定原则,指出形式的限定对于艺术的束缚作用,从而使“思想益发有力地喷涌而出”。1二十世纪初,英国的艺术批评家罗杰 弗莱(RogerFry)通过策划后印象派画展以及对塞尚绘画的着重研究,阐发了形式主义分析方法,主要是绘画的构图、线条、造型等形式要素的涵义,并在对传统及历史序列的承继之上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弗莱的学生克莱夫 贝尔(cliveBell)则拈出“有意味的形式”,把形式主义批评原则更加教条化。而真正把形式主义艺术批评推向顶峰的则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 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他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从事艺术批评工作,四十年代撰文支持美国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绘画运动,把波洛克(JacksonP01lock)等艺术家推向公众。到了六十年代,他在形式主义一一现代主义之上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认为“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规矩的特有方式反对规矩本身”,并且西方绘画从在画布上开掘三维空间的传统逐步发展成追求二维的“平面性”(flatness),致使现代主义的绘画秉持“形式简化”原则一一主张形式的自律性和表现性,抽象艺术的繁荣势所必至。格林伯格的批评理论成为现代主义艺术批评的高峰,从他之后,1参见沈语冰:《二十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7_-29页。

论罗莎琳&183;克劳斯结构主义时期的艺术批评(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