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10)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说明:括号内为T检验数字,**代表99%以上显著;*代表95%以上显著;a代表90%以上的显著;d代表80%以上显著。
4.交通设施、城市化和信任
影响交易频度和交易成本的重要变量还有交易设施的完善程度,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假设。我们在表4中已经看到交通设施对信任有显著的正作用,为了进一步验证和解释交通设施的作用,表5还列出进一步的分析结果。
无论从表4还是表5,我们发现,交通设施和城市化对信任都具有显著的解释力。根据前面的理论预设,信任受交易重复的可能性影响,而发达的交通正是人们重复交往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同时,一个地区的交通设施多,意味着人们之间交往更加方便,降低了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交往也就越多,这等于增加了人们之间共享的信息,这将会提高一个地方被人们的信任程度。进一步值得注意的是,交通带来正效应与人口密度有关,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的交通对信任的影响要比人口密度低的地区要大。一个地区拥有更多的交通设施也可能正是因为人们之间交往距离比较远的缘故,例如在新疆、蒙古这样的地区,同样的交往情况下,他们所需要的交通里程就要更多,人口稀少、交往距离长的地区往往就更需要交通设施,因此交通数据本身可能包含了人们之间交易距离更大从而交易更少的信息。综合这两种效应,交通数据本身并不一定能反映出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高低,但是交通数据肯定在边际上影响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所以从表5的模型3中,用交通数据的边际效应代替交通本身,效果依然显著。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城市化水平应该也会在边际上影响交通对信任的影响。一个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就越高,交通对人们之间的交往的边际贡献也就越大。同样的,交通设施的作用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也更能得到体现。
再者,交通设施不仅影响人们交往或者重复交往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看作是影响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因素。Fisman & Khanna (1999)的研究发现信息交流尤其是双边信息交流对信任有显著的影响。但在他们的研究中,衡量双边信息交流的指标是电话交流,而我们认为,在中国,电话交流固然很重要,但是电话还不很普遍,特别在很多农村地区电话交流并不多,而交通设施对于目前中国人们之间交流的影响则要广泛的多13。同时,我们也发现报刊杂志的数量和邮电通信行业的发达程度对信任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和现有文献中认为多边信息交流对信任的影响不显著的判断一致。
六、结论
业的规模、企业的规模分布、企业的效益、外资引进等因素具有影响。但是由于中国目前还处于交易尚不发达、市场制度尚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表现形式仍然比较这在浅层上表现为,对其他人的信任可能更多属于“印象”而非经过交往以后的理性判断;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缺乏交往、社会参与和组织程度低以及交易不发达。数据能够很好地说明,中国的经验表明,信任本身是显著地受经济发展水平、交易发达程度、人们之间的交易便利性程度、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或者人口中官员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但地域文化因素似乎并不显著14。因此,中国目13
一个地区交通的发达意味着从外地来的物流和信息流越多,同时从本地流出的物流和信息流也越多;另外一方面,在本地内部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也越多。显然,极端地说,如果从来没有人和某个地区的人接触过,那么信任和不信任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让外界有充分了解,信任才容易建立起来。这个规律在今天似乎得到很好的体现,从私人之间的交往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无不以试图增进了解来建立信任。 14
文化传统如果对信誉有影响,那么也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耐性来影响信任。一个人的耐性可能与文化传统有关。在中国,地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南北差异上,人们认为北方人更值得信任。但是这个影响到
下一篇:整式加减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