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9)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1、

2、

3、

4、

5、 人们从中寻求乱世中立身之道和治乱之术。 经学的衰落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和需要 门阀制度的影响。家谱、姓氏、谱学。 造纸术和文字书写形式的发展

二《后汉书》等史著的特点简评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著虽多,但是今天保存下来的并不多,主要原因是战乱和兵火的破坏。

《三国志》、《后汉纪》和《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十六国春秋》

编年体的史书,《汉纪》和《后汉纪》(后世清代的“七家后汉书”):

1、

2、

3、

1、 首开编年体的断代史 两书的史料和价值的比较 浓厚的正统观 范晔的行事与思想:对范晔的评价历来有分歧。旧史中以为其人为不忠不孝。但是也有人为其鸣

不平,如王鸣盛说“范书贵义德,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膺)、杜(密),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

2、

3、 《后汉书》的史料价值: 《后汉书》的史论 保存了东汉至南朝的有关史料,《续汉书志》,司马彪八志加注,为今日的面貌。

前四史中,《后汉书》在史书体例和编撰方法上固然有不少创新敏锐史识。 范晔和《后汉书》:

范氏史论的特色:

1、 明确提出了作史的目的在于“正历代得失”,注意通论各时期的某些历史

现象的产生和演变。

2、 注重褒扬气节

3、 主张“死者神灭”,肯定妇女的才学和地位。

第四章 兴盛与危机

——隋唐至元代史学

隋唐至元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有全盛时期过渡到相对迟缓的演变时期。在中国史学上主要表现出这样的一些特点:

一是官方史学的重视和控制更为加强:

官修史书制度更加完善和定型化,史学也开始重视政治制度的总结。典志体的《通典》的出现。

二是治史注重通变。《资治通鉴》的出现。

三是史书体裁有较大的创新。除了典志体外,大型地方志和方志有关,纪事本末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元和郡县制》

四是史译和史考日趋发达。

五是研究少数民族史和少数民族文字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

第一节 集权王朝体制下史官制度的定型

一魏晋至元史官制度的演变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A曹魏时期始有转领著作的史官。秘书省设有“著作郎”

中国史学史纲要(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