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17)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
黄宗羲:“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遂亦不敢自谓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顾炎武:“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故“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此外,黄宗羲之强调工商“皆本”,顾炎武肯定人之私心为其常情和主张“因而用之”的思想,以及颜元思想中的男女平权倾向,也都继承和发扬了明末以来的启蒙思潮传统。
学术上反对空谈,倡导经世实学
不仅要求将儒家经典的精义施诸实践,还极力主张关注现实政治、财政、边防、风俗等切于人生日用之事。 其治史,也主张“取古今经国之大猷,一一详究其始末,斟酌其确当,定一代之规模。使今日坐而言者,他日可以作而行耳。”
在治学方法上,经世派大多十分推重“实测”之学亦即实验科学。
王夫之认为“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 认定必须从物质现象出发,方能求得事物的原理。其余如顾炎武治学之重证据和实地调查,颜元之倡导“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和德、行、艺皆须“征诸物”等思想,也都反映了这一特征。
经世派史家的活动
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以整理一代文献自任,致力于当代史料的搜集和研究,如黄宗羲编撰《明史案》(已佚)、《行朝录》九种、《明文海》、《明儒学案》,王夫之撰《永历实录》(南明桂王政权史),顾炎武撰《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万斯同编纂《明史稿》等;
二是经史考释和古今山川风俗制度之辨析,如顾炎武之《日知录》等;
三是历史哲学及古今史变之探讨,如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等。 清初经世派史家的思想倾向
(1)反对君主专制。
如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非一姓之私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只有“保其族类者为之长”,能够为天下人谋利而获得天下人拥戴者才有资格称君主。对于那些不能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君主,完全“可禅、可继、可革”,即将其废掉。
(2)张扬民族思想。
如王夫之称:“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惟桑维翰当之。”顾、黄之史学也都具有表彰民族气节、反抗清政府民族压迫的倾向。
(3)注重探讨明亡原因。
二、清初三大经世史学家
顾炎武的经史考证
(1)顾炎武的行迹和学风。
明末奔走抗清,明亡弃家北游,足迹遍于山东、陕西、河北、陕西等地二十五年。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认为治学目的为“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了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乎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谈,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遗迹
(2)顾炎武的经世史著
A.《天下郡国利病书》 。首为舆地山川总论(分地脉、形胜、风土、百川考四篇),次为两京及明十三布政司辖下各地情况;次边备、河套、西域、交趾、海外诸蕃及其入贡。所论大多为社会经济,对社会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