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7)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二是纪传体的

三是经过官府认可的

正史与官修国史的关系:

司马迁和班固之史皆为私修的,后来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起初本无正史之名目。秦汉以后第一部官修国史实为东汉是的官方组织的《东观汉记》。

纪传体为何被确认为正史体?

一是涵盖面广,足以容纳整个社会历史的容量。

二是纪、世家、列传等这样的结构比较适合反应封建社会国家内部结构层次的各种关系。本纪既是帝王之传,有以编年贯穿全史,体现了其在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世家与列传则对之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所以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有“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 后代正史对纪传体之充实发展:

历代正史虽然在体例上总的格局未变,但也能根据时代的不同的特点加以改进。如自《汉书》以后,一般一本书记述一帝事迹,到那《魏书》和《金史》在书中首先立《序传》,述祖先事迹,甚为得体。 《世家》一体,《史记》以后不甚用,但是《晋书》记述十六国事迹的时立《载记》记割据之势。 二十四史的类别简析:

1、

史”。

唐有十三、十五史的意识。至宋有十七史之说。

明代南北国子监刻“二十一史”是为监本。

乾隆时,《明史》,合称“二十二史”,又并上“二旧”合称“二十四史”。柯劭忞的《新元史》。

其中私撰的8部:史、汉、后汉、三国、南齐、南史、北史和新五代史。

奉敕私撰的有7部: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周书、新唐书。

官方集体修撰的9部:晋、隋、旧唐书、旧五代、宋、辽、金、元、明。

大抵唐以前的以私撰为主,此后渐以官修为主,盖时势使然,不得不尔。(制度客观条件)

以体例论,其中16部为综合体(有志表),其余为单纯的纪传体,一部为通史,四部为通代史(南、北、新旧五代史),一部为国史(三国)。

后世对二十四史的研究:

1、

2、

3、

4、

第三节 儒家正统史观的形成

正统史观的起源

1、 正统观起源于王统。王统观在三代时期已渐产生,至少在周代,“天子”的王权已是漫无秩序中秩序的代表。

2、 早期王统被视为与道统的统一。按儒家观念,以仁治天下是王道,《尚书.洪范》中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无忧相生;海盗之道! 后人对二十四史的总体评价,前四史最好,《隋书》评价较高,《宋史》、《元史》不高。 二十四史的注释,其中唯有“前四史”和《晋书》有系统之注释。 二十四史考证之作。以《十七史商榷》、《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最为有名。 二十四史补充作,参见《二十五史补编》(搜集了历代有关历史的考作有二百余种)各史的《人名索引》 二十四史是人们对清以前的官颁历代正史的总称。 《史》、《汉》、《东观汉记》合称三史。后来范晔的《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并《三国志》全称“前四

正统”概念说的是最高统治权的合法性,它既指 这个权力在空间里的兼综,又指在时间上的延续,前者体现了统一性,后者体现了连续 性,两者结合构成了这个概念不可动摇的基本内涵。

早期儒家正统观对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史学史纲要(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