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12)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典志体史书起源于正史中的书、志,专记历代礼乐律历和天文地理经济等,汉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渐渐脱离了正史而独立出来,对唐以后,日渐繁荣成熟。三通是指史学界对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典志通史的合称。他们的出现,是隋唐以后,封建史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学不断深入的结果。
三通分论:
一、 杜佑的《通典》
唐代不断出现一些探讨礼乐制度的著作,在其前,有《唐六典》(唐玄宗钦定的理教礼政刑事六典)、《政典》(刘知几的儿子刘秩所编,大致结构与《唐六典》相仿)
A《通典》的内容框架:
自身的亲身经历有关,曾经做官的经历很丰富。
1、
2、
3、 杜佑编《通典》 取材是在《唐六典》和《政典》基础上 著述的框架: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和边防等九门(《自序中:在乎行教化,
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职官在乎……》
B反映的历史进度观念:
1、 注重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提出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的思想,并首先在制度史考察
中将食货志列为第一,食货中又以田制为先,表明对封建社会生活中土地关系所居重要性的
认识。
B肯定的历史进步观:提出所谓“古之中华,今之夷狄”,“酌古之要,通今之宜,既弊而思变”的观点。 通典在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1、创立了典志体史书体裁。
2、保留了大量的唐代的制度史文献。
3、突出了经济关系和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不足之处:
A有些内容安排失当,如全书200卷中礼就占了100卷。
B少数门类体例与全书不协。如《兵典》,非述专门的军事制度,例举了一些历史上的战争成败战例。 郑樵的《通志》
1、《通志》实为一部通史。分本纪、列传、世家、载记、年谱、略六门。
2、《通志.二十略》之价值。
其中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多节录通典,价值不大。
氏族、天文、地理、谥号、器服、艺文、灾祥,与旧史虽有所损益,价值亦不是很大,如地理便十分简便。
六书、七音、都邑、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皆为郑氏首创,涉及文字、音韵、图谱、校勘、金石(与考古学有关)等各专门之学,在学术史上有创新贡献。
为什么说《通志》的精华在“二十略”?
该书的纪传部分全袭旧史,无所创新,无史料价值。全书体例没有跳出司马迁所立的规范。而“二十略”相当于正史中的书、志。其中“校雠略”、“金石略”、“六书略”、“七音略”、“都邑略”、“图谱略”、“昆虫草本略”是郑樵首创。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本于杜佑《通典》。详细记载了历朝的典章制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3、《通志》之治学的理论和方法
A具有朴素的唯物倾向的自然观。(关于旧史历史里面的五行与人类活动的联系的说法,给与了怀疑和否定,但是没有完全否定)
B“会通“意识”,主“集天下之书为一书”。“天下之理,不可以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