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20)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钱大昕手稿。封面签题:“演易,云花生题”。 此稿未刊入《潜研堂丛书》末有近人王国维跋。钤有“杭州叶氏藏书”、 “景葵秘籍印”。
赵翼与《廿二史札记》
赵翼的治史特点:
(1)注重问题的系统性;
(2)注重比较。
(3)史论较有见识 。
第四节 传统史学理论的总结
当清代乾嘉考据学风披靡一世之时,敢于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而为史学研究另辟蹊径的首推章学诚 。章氏在文史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作为《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其中《文史通义》对传统史学理论作了系统总结,取得了的成就,通常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同被誉为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双璧”,并且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一、章氏在史学理论方面的贡献
(1)针砭时弊,重建合理的史学功能观。
他认为:“文章之用,内不本于学问,外不关于世教,已失为文之质。”即不但应内具学术价值,还当有益于“世教”,主张学术与经世兼顾的史学功能观。
“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由于当时学术界偏重学术考据而经世精神不彰,故尤应强调学术经世的重要性。这正是他毕生力倡“经世致用”的原因所在。
“史学所以经世 ,非空言著述也”。为此,他坚决反对那种“舍器而求道”的空疏学风,主张“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通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
章氏主张治学应“严于去伪而慎于治偏”,做到“适当其宜”。这表明他之强调经世 ,目的实在于纠偏,而非不重视考证。
(2)倡导“六经皆史”。
章氏还发挥了明代王阳明、王世贞、李贽等主张的“六经皆史”论。认为古无经史之别,“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甚至说,“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义垂训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
这种“六经皆史”论,本意也许并不在与抬高史学或降低经学的地位,而在于从学术上说明经史同源和强调史学也应起到经学那种“经世 ”的作用,从而使两者在封建政治生活中起到更好的互补作用。但从客观上说,不仅扩大了历史研究的史料搜集范围,还削弱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即儒家经典的“史”性,表明它不但是一种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指南,也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对象;同时,它对当时宋学的“离事言理”和汉学的“离道言学”都是一种批评,突出了儒家所理想中的理论和事实、学术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的史学研究主张。
(3)建立以“史义”为经脉的史学理论体系。
章氏所谓“史义”,实际上就是指“史识”和治史的指导意识、价值评判标准、分析问题的观点等史学理论,而不是刘知几那种偏重于历史编纂法的史学方法论。
提出:“史所贵者,义也;而所具者,事也;所凭者,文也”。“则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不求意义所归乎!”
(4)独树一帜的“史德”论。
刘知几提出的史家应有才、学、识三长,但章氏认为,仅此还不足以成为良史,说:“文史之儒,竟言才、学、识而不知辨心术以议史德,乌乎可哉?”所谓“史德”,简单地说就是“著书者之心术”,这种心术,不光包括了道德观念上的力持公正等品德,还含有史学上的深刻理论意义。
章氏所谓之“史德”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这里所谓的“天人”之际,实际上指的是处理好历史研究中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者,史家的主观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