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3)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史学的形成经历过一个时期的萌芽,“古”,故也,从十从口,识前言也。
口传历史的特点:
目的:传递信息,积累,保存,总结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以供借鉴,并纪念祖先的业绩。 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氏族社会英雄业绩;一是关于祖先和氏族起源的事迹
辅助方式:
(1) 结绳记事
(2) 刻木、掘穴、刻石、刻骨等
(3) 诗歌韵文记事
口传历史虽含有想象虚构的成分,但是其中已经那个含有某些历史的原始因素,因而被“柯林伍德“称为准历史学。
原始记事的方法种种,如云南佤族的记日刻木等
二、 最早的文字记史
文字及时的基本条件:
文字的发明、文字刻铸材料的进步(甲骨、金属器皿、石刻、简牍等)、语言的进化和记事方式的改进。 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1、《尚书》,这是我国的显存的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其内容近乎上古三代的政治档案,如报告、公文、誓词等
2、《逸周书》,旧称《周书》,凡71篇,现存60篇。性质近乎《尚书》。
3、《诗经》,有《商颂》、《鲁颂》等,部分有史料价值。
第二节 古代史官与史官文化
一、 古代史官与史学
古代史官制度的建立:
(1) 我国至迟在商周时期就已有了史官制度,春秋时形成了从周天子到诸侯国的一套史官系统。
(2) 古代史官的职能:
A宗教职能
B文化积累和对贵族的教育职能
C记录政事
古代史官与国史记载:
1、 史官的记事职能
2、 官方年代的记言编修
3、 对编年体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史官与史官文化:
从巫文化到史官垄断文化
宗教权和记载历史的权利来制约皇权,到唐太宗时发生变化。
(1) 早期史官产生于巫。巫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特殊地位和宗教作用,造成了史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2) 史官文化为三代文化的主流
时间长达一千年左右,垄断宫廷文化,表现在事实文献的保存和传播的范围,从业人员严格的世袭性。 史官与中国古代文化元典:
A《六经》源于古代史官保存的文化知识文献。
B积极的入世精神。
C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和依存关系
宗教文化演变为世俗文化的同时,成员也渐变为一般的官僚。但在史文化观念也浸润到整个统治集团中。 D史官与古代的士
史官精神和后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