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19)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沈德潜《咏紫牡丹诗》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遂遭破棺戮尸。

而徐述蘷《一柱楼诗集》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李驎《虬峰集》有“杞人惊转切,翘首待重明“等句,都因涉了”明“、”清“等字眼,被定为重案。

二、乾嘉考据史风的形成

(1)考据朴学成为清代学术主流的原因:

A.统治者的高压文化政策,造成思想萧条,当代史研究不振,学者倦谈时政而宁沉潜于比较单纯的知识探究。

B.乾嘉时期,清统治进入全盛阶段,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趋于繁荣,为一些学者潜心学问和常年整理考证文献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

(2)乾嘉考据学的内涵:

A.重训诂、校勘等文献学辅助方法。

B.内容以稽古博古为特征。

C.学术理性得到强调。

(3)乾嘉考据史学的基本成就

A.对旧史的辨伪、校注与考证;

B.旧史的辑佚与改作;

C.补旧史志表。

(4)乾嘉考据史学之及评价:

A.乾嘉“实学”与清初经世实学精神之比较;

B.乾嘉考据学自晚清以来的遭遇;

C.平心论乾嘉学风。

三、乾嘉三大考史家

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

(1)王鸣盛的治史之道

其名言:“大抵史家所记典制有得有失,读史者不必横生意见,驰骋议论,以明法戒也。但当考其典制之实,俾数千百年建置沿革了如指掌,而或宜法或宜戒,待人之自择焉可矣。其事迹则有美有恶,读史者亦不必强立文法,擅加与夺,以为褒贬也。但,当考其事迹之实,俾年经事纬,部居州次,纪载之异同,见闻之离合,一一条析无疑,而若者可褒,若者可贬,听之天下之公论焉可矣。书生胸臆,每患迂愚,即使考之已详,而议论褒贬犹恐未当,况其考之未确者哉?盖学问之道,求于虚不如求于实,议论褒贬皆虚文耳,作史者之所记录,读史者之所考核,总期于能得其实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耶!”

(2)《十七史商榷》的考据特点与学术价值

A.引证广博;

B.特重地理、职官等方面;

C.实兼史考、史论,谓:“治经断不敢驳经,而史则子长、孟坚苟有所失,无妨针而砭之。”

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

(1)钱大昕的经史观 。

“经与史岂有二学哉?昔宣尼赞修六经,而《尚书》、《春秋》实为史家之权舆。”“予谓经以明伦虚灵元妙之论,似精实非精也;经以致用,迂阔深刻之谈,似正实非正也。”

(2)《廿二史考异》的内容重点:

A.官制和舆地;

B.对某些历史专题的贯通研究。就考证的水准而言,钱是三家中最精审的。

中国史学史纲要(1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