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13)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不通,会通之义大矣哉!”(重视通史,不太看重断代史的人物)
C扩大了志书的门类。(视野开阔)
D注重社会实践与调查的精神。主张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农圃之人识田野之物,而不达诗书之旨;儒生达诗书之旨,而不识田野之物。”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1、《文献通考》之内容。
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
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四考。
2、 特点价值:
A主要是原始资料之整理编撰。分经史之文、诸臣奏议、诸儒议论及按语,详备而清晰。(前人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分的很清楚,并注明了出处)(文,是原始资料。献,是后人的看法和讨论。)
B材料之采集显示史识。(体例完整而清晰)
三通之比较:
《通典》: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和边防等九门(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员,从如何治理天下的角度分析)
《通志》:氏族、天文、地理、谥号、器服、艺文、灾祥、六书、七音、都邑、食货、礼、乐、职官、选举、刑法、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过程来编写)
《文献通考》: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二十四考。(亡国之痛,民间的知识分子,民本思想很重,对统治者的揭露的很激烈)
1、 作者的立场之比较:
杜佑:政治家,在朝的当权者
郑樵:完全型的学者
马端临:政治、学者兼备,在野者
2、 体例结构之比较:
通典整体结构之内在逻辑——治理天下的观念——政治家式的历史思索
通志整体结构之内在逻辑——注重探讨社会及文化学术的探讨——学者型的历史思索
通考整体结构之内在逻辑——强烈的民本意识——亡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思索
二、 其他典志书的编撰
九通和十通
A北宋宋白,《续通典》和明王圻,《续通考》
B“续三通“和“清三通”
C刘锦藻的《清续文献通考》(乾隆到清亡)(价值很高)
会要体史书(断代的制度史):
A《唐会要》(王博最后补充完整)和《五代会要》(王博)
B宋到清代的官修会要
C后代补做之会要
第四节:《资治通鉴》和通鉴学
一、 司马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