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要(11)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中国史学史纲要
B其次是史书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1、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
2、 荀悦的“立典五志”——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等史书的编写原则。
C再者就是史家素质和著史应据的态度
理想的史书应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批评的发展和渐趋系统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史学日趋见重于世,和史书的繁多,有关历史编撰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更加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使得史学批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思勰的《文心雕龙》更是将其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A对史书体裁的比较评论
《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篇比较系统论述了远古至晋的史书的起源、流派、编撰方法及其优劣得失。
A评价史书优劣的标准:
首先要看是否“宗经钜圣”,其次看是否“详实得当”
B史书的编撰:
要善于总会和铨选,即把握全局,安排得当,史书的记事要做到直笔、务信、折理居正。
分析了写史不实的原因:
一是记当代之事,常为事情厉害左右。
一是记古代之事,爱奇和莫顾实理,穿凿旁会和异同即异。
三、刘知几与《史通》
A产生的背景
1、 刘知几编撰《史通》
2、 《史通》的基本出发点:希当时望能够像《白虎通》一样统一各家经说那样,通过对古今史书、史学
的贯通批评起到改变“载笔之士为例不纯”的局面,而建立一种合理的修史范式的作用。而《史通》的主导思想是“借鉴史观”。
A通古今鉴未来,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和治乱之变的教训。
B评判历史人物功过,发挥伦理教化的作用。
如何实现:首先是“求实录”,其次是“扬名教”
3、 《史通》的理论结构框架
A史制论:包括史官制度的沿革、史官应尽的职责、史官修史的利弊的讨论
B史家论:包括史家应有的素质,不仅要有求实的文风,还要有不避墙报的直笔精神。
C史书论:史书流别,史书体例,编撰方法,史料的选择和引用,是书评介等。
D史评论:史学批评的价值意义、方法原则、标准和批评者自身的素养。
4、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和方法论
A充满矛盾的历史观
1、 肯定历史变易的大势和将古代社会理想化之间的矛盾。
2、 推重人事和命定论之间的矛盾(无法解释自然现象)
B注重创新的史学方法论
1、 主张纪传、编年二体的互相取长补短。
2、 在文字表达上,主张运用时代的语言,甚至以当时的口语入史。(唐代的转折,古文运动)
3、 在史料选择运用上,主张不拘一格,官修史书和各类杂史互相比较参用。
4、 提出史家的基本素质应是才、识、学三者的统一。(三才兼备)
《史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规范体系的确立。
第三节 “三通“和典志体史书的社会文化视野
三通产生的时间是唐代至宋代,取材广泛。梁启超对其评价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