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17)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
外部:可控与不可控的
内部: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动力 (二)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 顺序性和阶段性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即由高到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而且,具有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 稳定性和可变性
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
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又有差异。
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据时代特征、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
3、 不均衡性
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教师要把握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4、 个别差异性
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差异。
要求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 整体性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整体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科学与艺术等各方面的统一。 (三) 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 生理期提前
表现在身高和体重有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以及由此引起的第二性征的出现有明显提前。
教育者要及时开展青春期教育。 2、 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青少年的认识发展具有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但中小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普遍不欢迎。
对教育提出了挑战。
3、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加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义利观的教育,加强德育。 4、 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社会交往能力
教师应保护自我意识,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在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生活中的作用。
5、 心理问题增多
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还必须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