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_线性与倒(12)
发布时间:2021-06-08
发布时间:2021-06-08
818 心理学报 46卷
数的倒U型关系, 则表明在大学生可就业能力这种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被认可的过程中, 用人单位的归因解释(可就业能力的归因理论, Hogan et al., 2013)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是否给大学生录用通知书; 同时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可就业能力进行归因解释时, 存在着一定的“过犹不及效应” (Baron, 1989), 这种效应一方面与我国当前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形势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我国自古以来一直信奉的“中庸之道”文化有关(Grant & Schwartz, 2011)。这说明从劳动力市场来看, 可就业能力对大学生客观就业绩效的价值, 是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劳动力市场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要从交互作用的视角来分析, 当然三者的交互作用机制还需要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探究。
在职业探索的调节作用方面, 对于职业探索水平高的大学生来讲, 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 而职业探索水平低的大学生二者没有显著关系。一方面, 这验证了资源保存理论(Hobfoll et al., 2003)关于投入资源以获得新资源的观点, 这说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就业资源, 需要诸如职业探索等其它就业资源的补充, 才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更好的就业价值; 这进一步验证了大学生的职业探索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个人资源, 其更为复杂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 职业探索的调节作用也验证了可就业能力关系模型(Thijssen et al., 2008)的观点:可就业能力对就业的价值需要一定的促进条件; 说明职业探索作为一种个人就业的重要资源, 它为大学生可就业能力的价值实现指明了方向, 更提高了可就业能力价值的实现效率。可以说, 可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的资源基础, 职业探索为这种资源价值的发挥提供了方向和条件。由上所述,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要更好地发挥对其就业的价值, 需要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但是, 本研究并没有验证职业探索在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可能的原因有如下两个。第一, 其中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机制。根据生涯的信息加工理论(Peterson, Sampson, Lenz, & Reardon, 2002), 职业探索作为大学生的一种积极职业生涯管理行为, 如果个体对自己、职业及其环境投入过多、信息量过大, 超过了个体承受的能力范围, 反而会给个体带来职业决策困难, 致使大学生求职积极性降低, 求职结果的期望降低。所以, 职业探索与二者的相关有可能存在倒U型的关系, 也就是说只有在个体职业探索中等程度、处于比较理性而思路清晰的情况下,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对主观就业绩效更重要, 二者关系更强。当然这个非线性的调节作用模型需要今后设计更加科学的实证研究来加以验证。第二, 根据资源保存理论(Hobfoll et al., 2003; De Cuyper et al., 2012), 个体资源会推动个体获得更多相关资源, 也会使个体不会主动流失其它资源。职业探索作为大学生的一种职业行为, 在某些条件下有可能会带来个体就业资源的减少。因为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 大学生在职业探索中对自己、职业及其环境的探索本身就是很耗费个人资源的活动, 如果职业探索耗费个体的资源过多, 反而会降低可就业能力这种就业资源价值的发挥。当然其中深入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生源地的调节作用方面, 农村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的关系显著, 而城市大学生二者没有显著相关; 城市大学生的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 而农村大学生二者没有显著关系。这验证了支持流动模型(Turner, 1960; Ng et al., 2005)的观点:生源地是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程度的重要因素。这也表明“过犹不及效应” (Baron, 1989)对城市大学生更容易发生。这个结果更验证了社会认同理论(Brewer, 2009)和身份标记理论(Ashforth & Kreiner,1999; Grant et al., 2013)所揭示的生源地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意义。一方面, 农村大学生由于对城市生活和就业环境的陌生, 在就业过程中更加依赖自身的可就业能力, 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如何积极探索各种就业机会来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另一方面, 城市大学生则由于较高的心理安全感和较高的就业期望, 在就业过程中只对有限的就业机会进行探索, 用人单位对其评价存在更强的“过犹不及”效应。这也表明城乡二元结构分割对大学生心理及其就业的影响, 当然其中深入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检验。
4.3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理论上,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线性关系)和客观就业绩效(录用通知书:倒U型关系)的不同关系模式, 这是文献所没有探讨到的, 这对于完善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价值实现的理论具有重要启发。第二, 本研究首次提出和验证了职业
上一篇:家电产品设计作业
下一篇:物理化学chap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