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重点(10)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
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说(杜威)——主导主体说
三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 1)放任型:无序、随意和放纵 2)专制型:命令、权威和疏远 3)民主型;开放、平等与互助
(填空)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 1)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授受关系 2)在人格上——民主平等关系3)在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点(略):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6.(简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 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创造新型师生情感关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2)展现教学过程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3)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课 程(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课程概述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赛,他把课程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形式。狭义的课程仅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种类
制定与管理:国家课程(一级课程)、地方课程(二级课程)、学校课程
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组织核心:学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六艺;七艺);活动课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杜威);总和课程(广域课程)
表现形式: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公开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贾克森1968《教室的生活》首次提出,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存在于物质、人际、文化情境中;特征:潜在性、整体性、持久性、非预期性))。
课程的制约因素 社会、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儿童(学
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目的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可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上一篇:PVC管材生产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