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史(3)

发布时间:2021-06-05

即作为某种被视为不可变异的“道”和传统社会所追求的理想秩序的模型,“天不变,道亦不变”,它所对应的宇宙观是静态的和自闭的。

这种观念基础与以时间之箭和无限进步为核心的现代精神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 这样一来,中国主流传统建筑文化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吸收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而在面对西方建筑文化冲击和社会重大转型时不可避免地全面崩溃。

“用”的缺失,或工具理性的缺失使传统建筑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对建筑的实用要求,也无法提供为此所必需的工程技术探索的动力,反而成为新建筑文化产生的绊脚石。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缺乏个体的地位。

更无以容纳新时代建筑文化必须的创造性冲动。

只有个体得到解放才能激发普遍的创造性冲动,也只有这种创造性冲动推动下的不断建筑创新才能够满足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中国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建构模式将导致效率和生态的双重灾难。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构模式无论如何精致,也只是与传统小农社会的生产节奏相吻合,其效率之低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虽然现代建构模式对生态的负面影响已经日益明显,但这毕竟是在追求高效率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是可以避免的。

而传统建构模式所引发的生态灾难却在极低的效率基础上已经出现,为维持这种建构模式的滥砍滥伐在明清之际已然造就了无数的荒山野岭、戈壁荒漠。

传统建构模式支撑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无法想象一座象薄饼一样摊在大地之上的现代化城市如何能提供现代城市必需的效率,这样的一座城市将造成怎样的土地资源浪费和通勤困难啊!

我们如何想象一座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现代化高层办公楼、无尘生产车间、运行着龙门吊的厂房?

传统建构模式下的依附于土地延展的低平空间在现代人眼里是令人向往的。 但这种只与重力做最低限度抗争的空间模式却无法适应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在愈来愈小的土地上容纳愈来愈多人口的现实需要。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