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史(7)

发布时间:2021-06-05

作为“工具”的建筑观念正在等待一个机会破壳而出。

压垮传统建筑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发展现代产业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名目下被看作无可避免的选择时,对近现代建筑体系的内在需求便产生了。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快被证明无法为现代产业提供合适的容器。

但传统作为一个强大的力量并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于是,折衷成为一种长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

作为“礼”和天道图式的建筑向工具性的建筑蜕变。

3、值得注意的变化

租界的西洋建筑是中国土地上最早的近代建筑景观。

洋务运动推动了本土对近代建筑的需求,但作为不彻底的近代产业革新运动,它不可能成为近现代建筑的持续动力。

重建颐和园等成为最后一批木构架官工建筑。

伴随帝国的崩溃,传统木构架建筑不再为官方工程所选择。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当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作为一个完整整体不再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它的历史使命就真正终结了。

此后传统木结构建筑在民间仍然长期流传。

但脱离了等级秩序约束的传统样式其意义已经不同。它们是实用的(某种程度也是审美的)选择。

工程技术能力、成本、功用以及一定程度上被释放的自主审美等决定选择的因素使它们实现了向近现代建筑意义的迁移。

(注意:不能仅仅在形式和技术的角度理解近现代建筑,近现代建筑首先在于与现实需要和资源禀赋密切关联的建筑定位。)

第一批由内部需求推动的本土近现代建筑是洋务运动和私营工业主引进的西洋式厂房。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