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建筑史(15)
发布时间:2021-06-05
发布时间:2021-06-05
识,非常值得尊敬。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浪潮充满遗憾,我们可以用一系列的说辞来掩饰我们的尴尬,但并不能因此改变当代中国建筑贫困的现状。
3、体用之争
(1)观念争执:
体用之争自始至终困扰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中国建筑也不能置身于这一近代以来的巨大事实之外。
“体用之争”的最典型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预设了中学和西学、体和用的分离。
这一观念的致命问题在于:
1.假设存在一个不变的、永恒的本体——中学,从而陷入静态的天下观或世界观之中;
2.以为目的与手段可以分离,却不晓得特定的手段只能与特定的目的相配合,当手段与目的不相称时,要么是手段不得不被修正以配合目的,要么由于手段的不可避免性而最终以手段侵蚀目的。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更多发生的是后者:向西方学习是如此重要,以致这一手段经常被当作目的本身,反而压抑了真正目的的发现。
早期的体用之争也映射出民族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的萌动,文化共同体意识在外来者的冲击下凸显,文化认同的建构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中国由一个抽象的无边界的“天下”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从而使现代性在中国的繁衍成为可能,也使中国成为一个与传统中国完全不同的世界。
注意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区别。早期民族主义的民粹色彩较浓,后期以民族文化认同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则较少民粹色彩。
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最大不同在于:民族主义不一味排斥他者,也不设定一个不变的主体。
与民族主义相对的是全盘西化论,显然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失去信心的一种反应,这一观念在五四文化中同样具有巨大影响。
(2)建筑中的体用之争:
“体用之争”作为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观念节点也在中国建筑界投下巨大阴影。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在建筑中通常表现为由“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反复回潮显示
上一篇:怎么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下一篇:老师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