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9)

发布时间:2021-06-08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用

记忆:技能教材P122合理情绪疗法中的“ABC”理论,Activating events是诱发事件、Beliefs是信念、Consequences是结果)。

态度与行为: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行为还受到情境、认知、经验等影响。

价值观: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看法。

态度与价值观:态度就认知成分说,评价/价值(确定对象对个体的社会意义)是核心要素。价值大小决定态度强度。态度有直接、具体的对象和行为动力意义;价值观更抽象、一般、稳定持久、不易变,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要通过态度来影响行为。

态度的4个心理功能:1960卡茨,工具性、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知功能。

态度的属性/维度: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

态度的形成三阶段:1958凯尔曼,依从→认同→内化。依从:态度形成时个体总按社会规范和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上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这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和印象管理策略。认同: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内化: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认知协调的结果。

P140-145:态度转变/说服的过程:个体形成一定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 态度转变模型4要素:1959霍夫兰德,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1)传递者的威信,正相关,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相似性越大,说服效果越好;2)传递者的立场,自我牺牲立场,影响效果较大;3)说服的意图,负相关,心理没有阻抗,态度转变较容易;4)说服者的吸引力,正相关;(二)沟通信息:1)信息差异,威信高、信息差异较大更易转变,威信低、差异适中更易转变;2)畏惧,;3)信息倾向性;4)信息的提供方式;(三)接受者: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2)人格因素;3)个体的心理倾向。(四)情景:1)预先警告;2)分心;3)重复。

态度转换理论:

1)1958海德的平衡理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海德的P-O-X模式图:P 个体、O他人、X对象,“+”肯定关系,“-”否定关系。正:平衡状态;负:不平衡状态。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P-O“-”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2)1957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的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个体受到心理压力,初愈不愉快的紧张状态,个体就会产生消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认知成分已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认知失调的4个原因:逻辑矛盾、文化价值冲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