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2)

发布时间:2021-06-08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用

1973年多伊奇的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个体与他人的行为目标或手段间存在相关或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在积极肯定性关系时,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此时他们是合作关系;在消极否定性关系时,只有在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手段实现时,自己才能实现,则他们是竞争关系。

P161-168:社会影响: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从众/随大流: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的特点:1)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2)个体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意识不到;3)可能不符合本意,但却是自愿性行为。

从众的功能:从社会看,从众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和价值观;从个体看,使个体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更好地适应社会。从众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所谓积极还是消极,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益从众、反从众。从众行为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期待群体接纳、群体凝聚力。影响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规模(3-4人为临界值),正相关。2)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自信心,负相关。3)情境的明确性:负相关。目前未发现性别、智力等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关系。1956年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情况很模糊时,人们进行客观判断的把握性下降,容易从众;如果个体判断受到支持,哪怕很少的支持,他也能更好的抗拒群体压力。

社会促进/社会助长:F·H·奥尔波特提出,个体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隐含在场。社会抑制/社会干扰: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压力从而提高效率。2)观众效应,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1965年美国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社会惰化/社会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如“磨洋工”。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责任分散),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去个性化),行动的动力也相应下降。如果加强考核,让每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量化,就可能有效地减少社会惰化现象。

模仿: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特点:自愿产生,可能是无意识的;相似性。模仿的意义:1)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模仿的发展:无意模仿→有意模仿,游戏模仿→生活实践模仿,外部特征模仿→内部实质模仿。1890塔尔德的《模仿律》: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三个模仿律:1)下降律,社会下层模仿社会上层;2)几何级数律;3)先内后外律,对本土文化及行为方式的模仿优于对外域的模仿。

社会心理学复习要点(1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