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6)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喜欢中医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客观规律,则全然不解。我们认为(伤寒论)的问世,乃是我国中医学发展的总结。所以,它的来龙去脉都有秦汉时期的医学痕迹,也都有它的继承内容,例如仲景提的"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汤大论)等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明朝人吕复说过(伤寒论)十卷,乃后汉张机' 仲景用(素问'热论) 之说,广伊尹(汤液)而为之。"日人丹波元胤也说:"阴阳五行,汉儒好谈之。五脏六腑,经络流注,(史记'篇仓传)间及于此,(汉志)亦多载其书目,仲景生于汉末,何独摒去?"
我认为吕复的话,讲出了(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一脉相承之旨; 丹波氏则说出两书历史很近,焉有不继承经络之理。他们的认识,闪灼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辨证法的光辉思想。
非经论者,废除了经络以后,换上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六病"'"症候群"'"阶段"、"地面"'"控制论"'"系统论"等等。这样,他们把经络学说从中医理论中踢出了大门之外。他们根本不知道邪气客入人体经络先受方能逐次入里。所以,(素问'皮部论)指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起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传大于经; 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
由此可见,经是受邪之体,也是传入的道路。经言皇皇,为何不见? 由于”非经.之说渐深,有的老师讲(伤寒)课不敢提传经,把经络的存在,当做了反科学的东西,岂不咄咄怪事。
经络学意义深远,有他的独特理论,决非诸家纷纷为了经络一线而聚讼不休。实际上经络在人体起到了联系' 沟通、交流'转化,促进等种种作用。凡是认为中医理论具有整体观和辨证法的,离开经络学说则寸步难行。
(素问'热论)说: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风府穴在脑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为督脉阳维之会,能有总督诸阳之权势,故为"诸阳主气"。所以太阳能"总六经。、。统荣卫。、”肥腠理。'"司开阖。、。卫外而为固",与它的经脉大有关系。
我们认为太阳经脉是主表的物质根据,因此,太阳受邪则经脉先病。(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说明了太阳的生理病理变化,无不与其经脉相关。
”医之始,本岐黄。。我们讲经络,明气血,乃宗岐黄之旨,有论点、论据为证。而企图从(伤寒论)中取消经络,岂不令人大吃一惊!
太阳经不但主表而且表现在脏腑连系上更为突出,因为太阳之经脉内系膀胱,如果太阳在经之邪不解,而邪气随经入里,则可出现膀胱腑证。
例如: 第124条的.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吴又可注曰:.案伤寒太阳病不解,从经传腑,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结不行者,宜抵当汤。"
第71条的"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系水邪结于膀胱,而使太阳气化不及,上不能润,下不能化,所以渴而小便不利。太阳经证,有伤荣伤卫之分; 太阳腑证,则有病血' 病气之异。充分反映了太阳经腑的内在连系; 以及本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