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21)

发布时间:2021-06-07

喜欢中医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方中麻黄宣肺以利水,石膏清解郁热以肃肺气之下降;甘草补脾以扶正;姜,枣调和荣卫以行阴阳。

以上两证,虽同为"风水"而有虚实之分(亦如桂枝汤和麻黄汤虚实之分)。审其虚者,则用防己黄耆汤,一定抓住"身重汗出恶风"的主证; 审其实者,则用越脾汤,一定抓住"脉浮、恶风,身肿不渴"的主证。

对水肿发作时需要察其部位而治之。才能达到"因势利导"使水邪乃服。仲景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凡腰以上肿,多因风寒湿邪,侵于肌表,闭郁肺气,水湿停留而成。故治宜宣通肺气,开发毛窍,使在外之水从汗液排出;腰以下肿,有虚有实;虚者为阳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而使水邪停居于下; 实者为水湿之邪停留于下而为水肿,但其人正气不虚'脉沉而有力,兼见小便不利,以及腹部胀满等证。

腰以上肿,发汗当用越脾加朮汤(即越婢汤加白朮四两);腰以下肿,而阳虚气寒,小便不利当用真武汤;脉沉有力而小便不利者,当用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枯蒌根,蜀漆、葶苈,商陆根, 海藻各等分,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水之去路有二: 在表者发汗,在里者渗利,因势利导,使水气得去而愈。但临床所见,也有腰以上肿,而内渗于里;腰以下肿,而外溢于表,以致肺气不宣,肾气不化,大气不转。如此则可变通其治:如以发汗去其表邪,又要兼用渗利,务使在里之水可以尽去;腰以下肿,既要渗利,又应"提壶揭盖"开其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利,则水邪方能尽去。

发汗与利小便为治水两大法门,此外对于正虚者又有温阳化气,健脾运水、扶正散邪、益气固表等法。应变通选用而不拘于一格。

二. 皮水

皮水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阻塞中焦,故腹中胀满;肺气虚则不能通调三焦,以致水湿停留,故下肢踝部浮肿,按之没指,为水性润下之征。

皮水之脉浮与风水同。但无恶风身痛等证为异。

皮水治法: 皮水脉浮为水在表,因势利导而发其汗,可用越婢加朮汤。如果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可用防已茯苓汤主之(防已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尤怡认为"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已,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耆、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三、正水

正水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气化以蒸发水湿之邪,以致水停于里而不行,故腹满而脉沉迟。水多则外溢而身体浮肿;水气上迫于肺因而作喘;若水凌干心阳,则身重短气不得卧; 火不温肾,水寒下控其人则阴肿而烦躁不安;若水邪侵肝,气机被阻,故胁下与腹作痛。肝之疏泄功能乖戾,其气时而上冲,时而下降,水液随气上升,则时时津液微生;水液随肝气下降,则小便续通; 肝病犯脾,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腹部胀大; 如果水邪侵脾,脾失转输之常,不能升清降浊,水湿聚中,流于四肢,故腹胀大,四肢苦重难于活动。脾为水困,津液不生,气亦不足,故见口渴、少气。脾不散精于肺,肺不通调水道以行决渎,故小便难;如果水寒之邪盛于下,肾阳衰弱,不能温化水气,水气增多,故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也。肾阳不温阳气不充, 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 阳气不华于上,其面反瘦。

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2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