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证指要 刘渡舟(19)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喜欢中医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可发汗。上条是阳虚,下条是阴虚而统属少阴病的虚证。
2.少阴病实证:俗云:肾无实证,肝无虚证,此说固不足法。然少阴病的实证,多以"中脏溜腑"而形成。如(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为燥热内实,迫阴下夺,穷必及肾,成为少阴可下之证。
(六) 厥阴病的虚实
1.厥阴病虚证:厥阴病的虚证,有阳虚和血虚之分。阳虚的如(伤寒论)353条说"大汗出,热不去,内构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如果是血虚的,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2.厥阴病实证:计有痰壅、水停、热结而使肝的疏泄不利,气机不畅,而发生气郁的厥逆之病。(伤寒论)第35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不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论述了痰邪凝结胸中,厥阴气机不利的手足厥冷之证。第356条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此条是论水停于胃,肝不疏泄,气机不达,手足厥冷之症,因水为邪,亦称实证。
通过以上六经辨证内寓八纲分证之法,于每一经中,皆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的变化,六八四十八个证候,乃是六经辨证的核心,因为阴阳相对而生,其表里'寒热'虚实自可对比互证,从而提高了辨证的思路,这对指导临床,发扬仲景心法而有事半功倍之美。
同时,中医的辨证学说,是体现于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运动,所以唯有用八纲辨证方法才能统摄经、腑表里的病位;阴阳脏腑的病性;以及阴阳寒热,正邪虚实,无不包容在内,这样就能做到有纲有目,了如指掌。
第二章水证论
"水证",指的是因于水邪伤人所致的各种病证。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佛经)言人禀四大而成形(即地、水、火、风),(内经) 言人禀五行而生(即水、火、木' 土)。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二重性,有其用,亦有其害。今爰引(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的有关水证之文,并参以已意,试论如下。
第一节水证的形成
水为有形之邪,其性寒冽,最伤阳气。水在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考本文之义,是指脏腑气化对水液的代谢而言。水先入于胃,藉胃气的腐熟之功,使水液游行于下,并摄取水之精气而上运于脾。夫脾与胃相表里,而又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脾又将水精而上归于肺。归肺之水精,处于上升的阶段,故称"地气上为云"。水至高源,又藉肺气的呼吸与"通调",才能或散或降,而润泽周身。所谓"通调"指肺有通达,调节三焦水道的功能。使水津或向外宣发叫"浮",或向内下降叫"沉"。若与上述的"地气上为云"对照,这个阶段则叫"天气下为雨"。凡下行之水,最后必归于肾,藉肾的气化功能,又使水之清者,上升于肺;水之浊者,则下输膀胱,或蓄或泻,以为生理之常。" 这就不难看出,水的代谢,是由胃'脾,肺'肾,三焦五经之气;经过升'降'浮、沉的生理运动,方成其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新陈代谢作用。
如果"五经"之气化失调,则使司水之功能受到障碍,尤以阳气不能化阴,气机不能行水之故,则使水的代谢,不能顺利进行,因而构成气寒水凝,或流溢失序,或上冒清阳,水之气为寒,寒为阴邪必犯阳气,因此,水寒浩淼难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