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_关于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文(8)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中国比较文学 2009年第2期 (总第75期)
地方掌管党内意识形态的一小撮极左分子的摆布。翻译选题的确定完全在当时掌握着中国意识形态大权的四个极左分子——即“四人帮”直接操控之下,并由“四人帮”在上海的亲信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四人帮”在上海的亲信,也即当时上海的党政领导,为此专门组织了一批精通外文的高校教师,让他们每天8小时阅读最新出版的国外文学作品并写出作品的故事梗概。他们上面另有一套班子审查阅读这些故事梗概,并最后做出决定,哪些作品要翻译,哪些作品不要翻译。而最终决定某部或某几部作品可以翻译出版也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是因这些作品中的某些内容或是正好迎合了“四人帮”们对某个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的“想象”——譬如日本中篇小说《金色稻浪今何在》,因为在当时的宣传部门领导看来,这部作品反映了“身受残酷剥削与压迫的日本人民”的悲惨生活,描写了“不景气席卷了整个(日本)社会”,展示了日本社会“凄凉萧条的市场,漩涡般上升的物价,农业破产,乡村荒芜,农田快成了芒草白穗随风摇摆的古战场”等“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给日本农村和整个社会带来的衰败景象”[1];因此这部作品就具有了翻译的价值。其他被翻译的作品,也都是因为描写了“美国黑人对白人统治者的反抗和斗争”,或是这部作品“揭露了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如何不得人心”,以及诸如此类的原因,所以才会组织译者进行翻译。
2.“无形的手”变成“有形的手”
人们常说,在文学翻译的背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是它决定该翻译什么、不该翻译什么、甚至该如何翻译,等等。这只“无形的手”主要指的就是意识形态。与本土创作文学相比,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似乎更多,也更直接。这也许是因为在文学翻译这个行为开始之前,译者及其背后的决定翻译出版的决策者面对的是一个既成的文学作品,通常译者和决策者对作品的内容以及该作品在源语国甚至在国际文坛所产生的影响都已经有所了解,对这部作品翻译出版后在译入国可能发挥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也都有所预见。
然而,如果说在“文革”以前中国大陆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干预和操控还仅仅是在宏观层面,即对整体文学翻译的领导和导向方面,读者对文学翻译背后意识形态这只无形的手还不是十分具体和敏感的话,那么到了“文革”期间,这只无形的手已经变成了一只有形的手。它从背后走到台前,并且直接对文学翻译中的每一部(篇)作品进行非常直接和十分具体的干预和操控。
譬如,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向 ··30
下一篇:高中数学必修四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