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人教版)(17)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
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
图的特征,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
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
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问
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
设计迁移性、过渡性、反馈性、强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
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
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
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各有两
种思想。”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
生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
识,运用提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
去郊游的情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事
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
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需要。并立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
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
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
反映不同班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出活动中
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
谁多谁少?”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刻,引
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
给予肯定的同时,追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
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顺水推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
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方法,“你认为
哪种方法好?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
体会方法多样性的同时,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
看明白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在争
论、交流中认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上一篇: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复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