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21)

时间:2025-05-09

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

执行层的直接沟通和联系,从而使中间管理层失去存在的必要。(2)地方政府行政级次的减少,必然伴随着上级地方政府管理幅度的增大。政府的行政负担也随之加重,对此,政府可以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使上级地方政府信息量成百倍地超过管理幅度,从而解决管理幅度扩大后政府管理的信息量大,行政负担重的问题。(3)电子政府所具有的发散型网络传播途径,打破了政府的组织界限,使政府部门由纵向向横向发展,政府间的各种政令、信息在网络上能够自由传达,获取。也就是说,上级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权力底层,下级政府的反馈也能迅速向上传递,同级政府问不再被地理边界所阻隔,传统垂直的组织层级信息传递功能被网络所替代。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构建扁平化地方行政级次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三)日益发展的区域化经济及城市化进程提供动力支持

随着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出现了由资本推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具体表现在:l、国外资本在我国投资关注点的变化。如改革开放初期,国外资本最关注水、电、交通、通信等投资硬环境和政策优惠程度;199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关注点变为投资软环境,包括法治水平、行政效率、亲商文化等;进入2l世纪,对投资环境的要求进一步上升到企业的生态环境,即企业应处在一个相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体之中,这不仅包括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发展空间和商务氛围,还包括企业发展需要的产业链和与之配套的企业群(参见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谈话,“谁来推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南方周末》2003年12月4日)。2001年,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的国际投资报告中有一句话是这样总结当今的投资——“国际投资不再是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来吸引的,而是以产业联系和产业集群的程度来发展的。”[1212、逐渐壮大的民间资本跨行政区流动。比如近几年来,为了靠近市场,靠近人才、信息、物力等资源,靠近区域经济中心利用其集聚效应,从而把企业做大做强。一些发展迅速的民营企业纷纷“迁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适应传统政区与政区之间的竞争向当代区域与区域之间竞争的转移,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内生要求——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这意味着生产要素跨政区(jurisdiction)流动.包括全球层面上跨国界流动和民族国家内部跨行政区

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2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