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10)

时间:2025-05-09

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

学科的边缘科学.同地理学、统计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人13学、民族学、历史学,地名学,管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四)地域性

行政区划要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运行,而各个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技术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曾经有人提出按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来划分我国的各级行政区域,这就忽视了我国人口分布地域差异很大这一客观因素,如东部沿海高达每平方公里五六百人,而边远地区仅为几十人甚至几人,这样显然是行不通的。正是根据行政区划地域性很强的特点,后来制定的建镇标准,只规定基本条件,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应的调整,以促进各种经济类型地区小城镇的发展。

(五)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行政区划都是阶级社会以来历史发展的产物,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相对稳定的政区建置。今天不同级别的行政建制和相对应的行政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对独立的行政地域单元,在特定的行政地域单元内表现为自然、社会、经济、文化、民族的同一性。尽管不同的阶级社会,这种行政建制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其形式上,如行政区域界线、行政中心即政府驻地、行政区名称等方面,仍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也正因为这一点,我国的行政区划保持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国县的建制从东周开始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至今有些县城范围、县的名称、县的行政中心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区划调整应当体现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六)可变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体历史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也必须或早或迟地随之变革。行政区划属于上层建筑范围,因此,决定行政区划的根本因素是国家或区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行政区划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经济、社会、政治等客观条件为其调整的根本依

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