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17)

时间:2025-05-09

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

政府负责执行、落实等)都是相对重要的一个层级,却比省、地区这两个中『日J层次的管理幅度大,显然这是极不合理的行政组织结构模式,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弊端,应该逐步改革。

3、类型混淆。到目前为止,行政区一般分为地域型政区、城市型政区、民族型政区和特殊型政区。根据客观需要,我国在不同区域分别设置了这四种政区类型。我们这里说的类型主要是指地域型政区和城市型政区的混淆。问题的起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市领导县和整县改市两股热潮。应该说,这一改革热潮有其合理性或必然性的一面,它是试图解决城乡协调发展,并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然而。这一改革热潮也有不合理性的一面。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混淆了地域型政区和城市型政区的本质性区别。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化程度较高,大中城市相对城市型政区之所以要从地域型政区中逐步分离出来,主要是因为它们二者在管理的性质、目标职能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实质性的差异。近些年来实行的市管县体制和整县改市的设市模式,其目的是为了消除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幅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以加快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然而,问题在于:城市与农村在所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目标、管理方式方法以及对管理的需求都是有着明显区别的,所以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对城乡分别实施管理,才能符合各自的特殊规律,取得应有的管理效果。我国当前实行的市管县、整县改市。只是在行政建制上完成了转型。却在管理体制上没有创新,因而造成了城乡两方面的工作都没抓好。从而有悖于初衷,因此如果不及时进行行政区划制度创新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那么,我国的和谐社会构建及城市化进程必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4、功能受限。行政区划虽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但它对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反作用。具体地说,一项比较合理的行政区划体制,就能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相反,如果行政区划体制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适时地调整和改革,那么,经过一段历史时期后,它就会对该国、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有许多方面还是元明清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积淀着一些不合理的东西。这些不合理的东西集中体现为它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制约着国土、资源的开发以及工业、城市的合理布局。

改革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及其应然走向(1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