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的措施(5)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
必须从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稳定物价预期等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上海国资》见习记者 王铮
经济学家们比较统一地认为,最为有效的治本之策是控制投资和启动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通货膨胀局势已非预料所及。
3月中旬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CPI涨幅高达8.7%,再次刷新本轮通胀记录。较1月份原本惊人的7.1%又有较高增长。
通货膨胀压力已在迅猛抬升,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外部经济环境持续不确定共同构成2008年中国经济的复杂画面。
即便2007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防通胀、防过热的“双防”方针,但外界普遍解读为,是采取预调式的“点刹车”,而不是“急刹车”。因其基调虽较严厉,但具体措施并未超出以往做法。
当时,各方对通货膨胀形势估计亦较为乐观,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发布对物价形势的评价:“当前的价格上涨是结构性上涨,并不是全面上涨的严重通货膨胀”。此前,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更公开表示,CPI指标的8类商品中“5涨3落”,食品价格上涨占比达88%,不能说出现了全面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
仅仅两个多月后的“两会”期间,形式似乎更为严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坦承,“2008年也许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政府报告更是少有地提出了9条措施控制物价不断上涨的势头,政府的目标是把CPI涨幅控制在4.8%左右。
《上海国资》采访众多业内学者和专家均认为,因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不仅是内生的产物,还是大国间的政策博弈。调控的困难,体现在此,4.8%的目标能否实现更是极难肯定。
“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维持2007年1月份数字并且环比增长为0,但今年上涨的压力是很大的。”一位席经济学家委婉地对《上海国资》表达看法。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对《上海国资》表示,开放的经济环境限制了政府能够采取的调控措施,即使采取调控,其效力漏损也相当严重。
压力巨大
事实上,中国经济正面临少有的两难困局。物价上涨固然不妙,下降亦颇难为。
从整个宏观面来看,一方面国内稳定物价刻不容缓,管制价格无法放松,但
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刺激国内价格。
“目前海外市场原油价格比国内成品油市场高出很多,对于国际石油价格政府控制不了,但如果对国内石油控制过度,厂家会减少供应,价格更要上去。”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学家梁优彩认为。
粮食亦然。目前国内大豆需求70%依靠进
上一篇:001-IQC检验流程
下一篇:创办服装加工厂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