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戊型肝炎(11)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研究生论文
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流行。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戊型肝炎病毒cDNA克隆,并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呈圆球状,无外壳,直径为27~38nm,平均为32~34nm(Purcell et al.,2001),表面有突起和缺刻,形似杯状。本病毒不稳定,对高盐、氯化铯、氯仿等敏感;在-70~+8℃下保存易裂解;细胞培养未获成功;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可感染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其核酸类型是单股正链RNA,它有7.2kb,包括一个5’端非密码区,3 个基因重叠的阅读框和1 个3’端非密码区(Reyes et al.,1990;Huang et al.,1992)ORF(阅读框)2编码结构蛋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这将是机体感染戊型肝炎病毒诊断的基础。戊型肝炎病毒有4个主要的基因型(Meng, 2003):基因Ⅰ型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基因Ⅱ型以墨西哥株为代表,基因Ⅲ型以美国株为代表,基因Ⅳ型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不同基因型的所有HEV链属于同一个血清型(Purcell et al.,2001;Meng,2003)。
戊型肝炎病毒曾认为是小RNA病毒,后发现其基因序列和结构与甲型肝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不同,且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类似嵌杯病毒,因而曾归为嵌杯病毒科。最近发现,戊型肝炎病毒的非结构区基因序列与风疹病毒相似,因此,有人建议将其与风疹病毒合并为科。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潜伏期为10~60天,平均为40天。人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可表现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感染。该两类病人均可随粪便排出戊型肝炎病毒从而污染水源、食物和周围环境而发生传播。戊型肝炎病人于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粪便排出病毒量最大,传染性最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侵犯肝脏,在肝细胞中复制。本病毒通过对肝细胞的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引起肝细胞的炎症或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性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以及胆汁瘀滞性肝炎。
目前,对戊型肝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也无特异性被动和自动免疫制剂可供预防,因此,本病的主要预防策略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在人群中传播。
1.2 流行病学(庄辉,2000)
1.2.1地区分布
戊型肝炎流行主要见于亚洲、非洲和中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西方发达国家仅有散发病例报道。
根据本病的流行强度,全世界可分为4类戊型肝炎流行地区:
(1) 高度地方性流行地区
如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缅甸等国,在这些国家戊型肝炎病毒是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在一般人群中病毒性肝炎流行几乎无例外的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
(2) 地方性流行地区
如印度尼西亚、中国、前苏联、阿尔及利亚、哥斯达黎加、苏丹、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突尼斯、象牙海岸及墨西哥等。
(3) 低度流行地区
如沙特阿拉伯、南非及其他非洲国家。
上一篇:大学生如何看待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