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戊型肝炎(10)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研究生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戊型肝炎(hepatitis 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肝炎。我国所发生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戊型肝炎约占10%,而且戊型肝炎致死率高,尤其在孕妇中致死率高达25%,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戊型肝炎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我国是戊型肝炎的高发区,猪是最主要的动物贮存畜主,屠宰猪是我国最主要的肉食品之一,因此屠宰猪戊型肝炎的感染情况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对HE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也没有特异性被动免疫和有效的免疫制剂可供防治。控制HE的关键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戊型肝炎病毒为正二十面体,无囊膜的球形颗粒,直径为27~38nm。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7.5kb,具有3个互相重叠的开放读码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自病毒基因组、ORF1、ORF3、ORF2、3端非编码区以的5末端到3末端依次排列着5端非编码区(UTR)
及150~200或更多的腺嘌呤核苷酸组成的多聚核苷酸尾(polyA),其中ORF3与ORF1和ORF2部分重叠,或完全包含在ORF2中。ORF1为非结构区基因,主要编码与病毒复制有关的酶;ORF2编码病毒的结构蛋白,其序列较保守;ORF3编码功能未知的结构蛋白。
目前根据HEV各分离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的大小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将HEV分为4个主要的基因型,即基因Ⅰ、Ⅱ、Ⅲ和Ⅳ型。基因Ⅰ型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基因Ⅱ型以墨西哥株为代表,基因Ⅲ型以美国株为代表,基因Ⅳ型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不同基因型的所有HEV链属于同一个血清型。
HEV的组织培养研究尚不成熟,结合现有的研究手段,目前HEV主要的诊断手段为巢式RT-PCR检测病毒RNA,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
,
,
,
1 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1.1概述
戊型肝炎过去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世界上首次有记载的戊型肝炎流行发生于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印度新德里。该次爆发是由于自来水系统被粪便污染而引起,共计发病97000例,其中29000例为黄疸型肝炎。该次流行于1980年由Wong等用血清学排除法才被确认为戊型肝炎流行。同年Khuroo等(2003)用血清学排除法发现,1978年11月至1979年4月,印度可什米尔流域发生一次戊型肝炎水型流行,持续6个月,共计发病265例。1983年前苏联Balayan等(1983)将9名戊型肝炎病人的14份急性期粪便标本合并后,经口感染1名志愿者成功。该志愿者于感染后36天,出现典型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血清ALT异常。用免疫电子显微镜检测其感染后28、43和44天的粪便样本,发现一种直径为27~30nm圆球状病毒样颗粒,可被戊型肝炎病人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所聚集,但与甲型肝炎和经血传播的Nanbh病人,以及实验感染Nanbh的黑猩猩血清不形成免疫复合物。因此,认为该病毒颗粒即为戊型肝炎病毒。此后,不少学者先后从世界不同地区的戊型肝炎病人和实验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猕猴粪便中,用免疫电子显微镜检测到戊型肝炎病毒。我国自1982年起即有关于戊型肝炎爆发的报道。1986年9月~1988年4月,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发生戊型肝炎流行,共计发病119280例,死亡707
上一篇:大学生如何看待台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