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新论(9)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然后推及开来。中国的哲学,就门派而论,主要有儒家、道家,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于是传统哲学有了三家并行为主干的发展局面。接触过儒家经典的人一般都知道,早期儒家罕言鬼神、天道,而注重社会伦理,所以早期儒家哲学乃是一种侧重于伦理教化的哲学。与儒家相比,先秦道家则比较关注自然问题,老子开创了“观天道以推人事”的思维方法,奠定了道家探索自然的思想基础,由此发展起来的道家哲学乃是以探讨宇宙本体为核心的哲学。道教理论的建立尽管与先秦儒家、道家都有密切关系,但在思想指向上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就是确立了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基本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道教形成了追求生命永恒的信仰精神,通过本体论的证明与体验证明,道教构造了以关注生命为基本内涵的宗教哲学。这种宗教哲学既区别于儒家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道家的自然哲学,也不同于中国佛教哲学。尽管中国佛教哲学从根本上看也是一种宗教哲学,但彼此的思想旨趣却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佛教的教化乃以人生为苦难,注重于把信徒引向来生,那么道教则追求现世生命的延续,以生活于现世为实在,并且侧重于从现世寻找快乐。在世界观上,佛教以缘起论为旨归,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不存在什么造物主,道教从大道演化的基本精神出发,认为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在于“道”,因道而化气,聚气成形而出太上老君或者元始天尊,这些崇高的道教之神也具有创世的功能,这种“道”与“神”相统一的创世论是佛教所没有的。如果我们放开眼界,将道教哲学与西方的基督教哲学、伊斯兰教哲学相比较,也会发现彼此存在明显的区别。基督教以上帝作为宇宙的主宰,伊斯兰教则以真主安拉作为至上神,基于此等信仰所建立起来的本体论在根本点上是为至上神存在服务的,道教哲学在叙说太上老君或者三清尊神的时候基本上是从“道”与“气”的关系进行自然主义的论证,体现了宇宙混沌的理念;再说,道教在形神关系问题上的理解与基督教等西方宗教之看法也有根本不同。一般而言,西方宗教往往坚持灵肉二分论,从灵魂与肉体可以分离的立场出发,肯定灵魂不死,褒扬灵魂,主张神离形而升天;道教认为形神是生命存在和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强调形神合一。道教之所以如此,这主要是从其修炼的宗教实践出发的。道教的一整套哲学理论乃是在修炼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道教哲学的实践性特点。总之,道教哲学与其他门派的哲学相比具有自身的许多特征,仔细地考察其特征,这是把握其性质所必需的。
考察道教哲学的作用,这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来进行,但概括起来无非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内部作用与外部作用;二是历史作用与现实作用;三是理论作用与实践作用。这三个方面是互相交叉的,我们不能同时“三面出击”,如果那样,那就可能造成重复。有鉴于此,我们必须采取从一个方面入手兼及其他的思考方法。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就从第三个层面切入,即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开始来探讨问题吧。
当我们提出“理论作用”这个概念的时候,它既包括道教内部的理论作用,也包括道教外部的理论作用;由于理论是发展的,而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意味着时间的展开,因此这又包含着历史作用和现实作用。
就道教内部而言,建立道教哲学,这是支持其信仰体系所必需的,也是整个道教文化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因为信仰如果仅靠情感化的强调,那是难以说服人的,必须从哲学的理论高度展开论证,才能体现深刻的思想,才能给信众提供精神支柱。事实上,道教从一形成开始即注意到这个问题,后来道门中人尽管比较侧重于方术的陈述,但在讲方术时往往也贯穿着宇宙论和生命论的思想,例如道教内丹学著作,多半都体现了这种特色。可见,理论的支撑对于信仰来说确实是重要的。
就道教与外部的关系来看,道教哲学的形成与完善也发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不可否认,如何一种理论的建立都无法离开具体的文化背景,道教哲学也是如此。在历史进程中,道教哲学吸收了其他学派或者宗教团体的许多哲学思想观念,但也对其他学派或教派具有一定的渗透或者启迪作用。就拿魏晋时期的玄学来说,许多玄学家本来是儒生,像嵇康、阮籍一类人物都是如此,但他们又都与道门中人接触,钻研《道德经》、《庄子》、《周易》,与道门中人一起探究修行
下一篇:闭塞与列控概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