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新论(4)

时间:2025-04-02

(一)自然宇宙论

“宇宙”一词最早见于《尸子》:“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二字连用,始见于《庄子》。该书之《齐物论》云:“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随后,《庚桑楚》对该词作了解释:“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尽管如此,中国最早的宇宙论者却应追溯至老子。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老子将实体观测与抽象思辨相结合,首次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宇宙论学说,成为该领域的先驱,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道教宇宙论是在老庄等传统道家宇宙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化改造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思想特色的理论体系。

道教宇宙论所探讨的基本问题是:宇宙是怎样发生的?宇宙具有怎样的结构?应该怎样看待人在宇宙中地位?关于第一个问题,道门中人除了以“道”作为宇宙的始基之外,还引入了“气”作为建构宇宙论的基本范畴。在道门中人看来,“道体”虽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根,但它又是“虚玄”的,怎么化出万物来呢?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道门中人从老子《道德经》那里获得启示,根据“道生一”的逻辑,以“气”作为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气”相当于老子的“一”,最初的“气”是混沌一片的,这就叫做“元气”,由元气化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太阳之气清轻上升而为天,太阴之气重浊下降而为地,中和之气则生人,天地人交通相感而有万物。这就是道教哲学宇宙万物化生逻辑的基本理论框架。关于第二个问题,道门中人主要引入了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来解释宇宙的组合结构。所谓“阴阳五行”是先秦即已建立的一种理论模式。“阴阳”是相反相成的两种因素、力量或者状态,古人以为天下万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态势,概括万物存在及其发展态势的基本概念就是“阴阳”;而“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在最初,“阴阳”与“五行”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解释系统;但到了《周易》,阴阳与五行的理论已经结合起来,于是阴阳五行并称,以阴阳统五行,以五行证阴阳。道教吸收阴阳五行理论并且加以发展。早期道典《太平经》以为“天有五行,亦自有阴阳;地有五行,亦自有阴阳;人有五行,亦自有阴阳”,“夫四时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13]在《太平经》之后,道教不仅把五行符号化和图像化,而且与气论、生命论相结合,用以解释宇宙的复杂结构及天地万物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道门中人还引入了“八卦”及其推衍系列六十四卦来表征宇宙的结构和时空的绵延状态。如《三才定位图》运用八卦符号理论把宇宙空间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每个方位又划分为八天,共计三十二天。关于第三个问题,道门中人注意将人置于宇宙的整体结构中来思考。在道门中人看来,人是宇宙中的人,宇宙是人的宇宙。没有宇宙,人无法生存;没有人,宇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郝大通说,“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乎中,以象三才 故知上品类天之万象,以明十干之类是也。中品类人有万事,此则皆自天之下,自地之上而居于中,以明八卦五行之属是也。”[14]按照这种看法,则人在宇宙之中占居特殊地位,人对宇宙的变化发展具有特殊作用,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人必须慎重地注意自身的行为。《黄帝阴符经》指出人与宇宙万物不断进行着能量的交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能量交换就是一种“盗”,但是“盗”需有“道”,也就是应该注意能量的平衡。根据道教的立场,人不可凌驾于宇宙万物之上,而应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15],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二)以人为主体的生命论

在宇宙之中,生命是最神秘、最重要的客观存在,尤其是人的生命向来被作为宇宙的花朵而受到高度的赞赏。道教一向关注生命问题,甚至可以说道教的一切理论乃是建立在对生命认知的基础上。所以,道门中人阐述生命的观点和对待生命的态度,这是很自然的。

在道门中人看来,宇宙本身是最大的生命,而社会和人生则是宇宙大生命流程的中生命和小生命,除此之外,自然界的诸多存在物也具有生命的活力。例如昆虫、草木、山河、大地,都应该以生命的观点来看待。道门中人不仅承认生命的普遍性,而且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共同性。基于宇宙本根论的立场,道门中人将“道”与“气”的范畴贯彻于生命论的陈述过程中,指出宇宙空间中的人类生命与其他生命一样都以“道”为始基,因为“道”化气,所以宇宙间的生命便以“气”作

道教哲学新论(4).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