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新论(5)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为存在的方式。
在承认宇宙生命多样性的前提下,道门中人具体探讨了人体生命的形神关系。道教认为人体生命不单是通过形体样态及其活力来显示,而且也以精神活动为标志,前者简称“形”,后者则简称“神”。形与神是人体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两种基本要素。形的存在是因为有“炁”,这个“炁”是一种先天性的物质,对于人体生命非常重要。《长生胎元神用经》说:“炁结为形,形是受炁之本宗,炁是形之根元。”在道教中,炁与“气”常常被区别开来,但有的时候也被同等看待。如《道枢·胎息篇》说:“形无气则不变,气无形则不立。”[16]显然,这是把气当作炁,表现道教力图解释人体生命外形的存在根据。另一方面,道教也关注人类生命之“神”的载体,其理论建设者从传统的医学典籍吸纳养分,以“心”为神的根本或者载体。《太上老君说了心经》谓,“心为神主,动静从心”[17]。在这里,“心”是神识活动的主导,它不仅蕴含着神,而且是决定神识活动的根据。正是由于“心”在神识活动中具有突出作用,道门中人干脆将“心”与“神”连称,谓之“心神”。
由于现实的生活体验,道门中人感受了具体的生命存在,并且从这种存在状态中认识了生与死的客观性。按照常理,生命是一个过程,有生必然有死,这是为无数事实所证明的。不过,就个体的存在而言,不否认生命延续的时间是有差别的,道教特别注意到这种差别。如何最大限度地延续生命?这是道门中人追求的根本目标。为了寻找生命延续的根据,道门中人从形神关系的角度入手来探讨。道教认为,就生命的存在而言,形与神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缺一。《西升经·神生章》说:“盖神去于形谓之死,而形非道不生,形资神以生故也。有生必先无离形,而形全者神全,神资形以成故也。形神之相须,犹有无之相为利用而不可偏废。惟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18]根据这种观点,形与神是相制而存的,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如果不是处于相资的状态,那么生命就开始衰老直至最终消失。可见维持形神相资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也应该看到,道门中人在形神关系问题上并非将二者平分秋色,而是基于修炼的实践,来确定形神的先后主次地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通过母子关系的比拟以说明形神的产生及其先后次序,如《长生胎元神用经》说:“且神以炁为母,母即以神为子,子因呼吸之炁而成形,故为母也。形炁既立,而后有神,神聚为子也。”[19]按照这个说法,“神”也是有成长过程的,最初的“神”是炁之子,这个“神”可以看作“种子神”;由于呼吸,神假藉炁而生长出形来,这个“形”可以看作是由“神”的种子吸收炁的能量长大而成的;当炁衍生而出现身形的时候,身形内部之“神”也聚合起来,这个“神”可以看作“身躯神”,由于身躯神是在形体具备之后聚合的,故而处于“子”的地位。由此可知,道门中人所谓形神的先后关系并非是简单化的,而是从生命过程的不同作用上来考虑的。道教之所以强调形神在生命过程中的复杂关系,是因为建立这个理论是为具体的修炼实践服务的。虽然,在修炼的原则方法上道教内部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如金丹派南宗先命后性,而北宗则先性后命,但不管是哪一个派别都强调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这说明道教的形神理念在基本点上是一致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道教的生命论不仅基于微观上的认识,而且也从宏观方面考虑问题。根据生物禀赋之炁有精粗不同的立场,道教一方面看到了宇宙芸芸众生的区别,另一方面则认为生命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抱朴子内篇·黄白》说:“ 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禀形造化,既有定矣。及其倏忽而已旧体,改更而为异物者,千端万品,不可胜论。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
[20]葛洪既强调了变化的普遍性,又侧重说明了生命转化的“实在性”。人是否可以变化成其它动物,这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但敢于探索生命形态变化的可能性,这种思想无疑是富于开拓意义的。像葛洪这种认识在道教之中并非偶然,而是有很多例证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对于生命特质及其存在方式的极大关注。道教之所以关注生命形态的转化,这主要是为修炼成仙、变化飞升寻找物证;另外也在于提醒世人:生命形态可以从低级向高级转化,也能够从高级向低级回落,如果没有修行,最终不但不能保持人类的生命形态,而且可能沦为异类。
下一篇:闭塞与列控概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