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新论(6)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三、道教哲学认识论与思维方法
既然人类的生命体是形与神的结合,那么这种生命体在宇宙中的存在就不可能是封闭的。从道教的修养角度看,生命要获得时间的延续,就必须解决生命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弄清生命体存在的环境,同时也必须研究生命自身的内部机制。由此,道教便逐渐地建立起自己的认识论和思维方法。
(一)道教哲学认识论
道教的认识对象包括四个主要方面:一是自然宇宙;二是神仙世界;三是人类生命的内部机制与外在活动;四是道门中人生命修养活动与前三方面的各种关系。怎样认识这些对象,道教所用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这里介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
观察。从个体来讲,道门中人具有特殊的生活目标;但就人类的基本需求而言,道门中人也有人类群体所具有的一般生活需求,故而感知环境,观察外部自然世界,这是道门中人不可回避的生命活动方式。受到那种延续生命的强烈愿望的推动,道门中人对外界的观察与认知是相当积极的。基于生存的需要,道门中人不仅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来观察现实世界,而且力图从各种观察的结果之中判断生存环境的未来变迁,考虑这种可能变迁将给人的生存造成什么影响的问题。按照修道的基本要求,道教认为一个合格的修道者应该是上知天文,下察地理,中明人和。所以,道门中人对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上的山川物品具有特别的兴趣。《太上洞玄宝元上经》列举了天文、地理的诸多观察对象,陈述了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它说:“天文者,三光也。名为观者,占三光也。三光者,日月星也。周睇三道,推步玑衡,日往月来,回旋无极,岁及萤惑,太白辰镇,行常为戒,示祸显福。”又说:“地理者,三色也。名为察者,候三色也。三色者,土、山、水也。历览五方,干支位次: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太上洞玄宝元上经》这段话以天文、地理的典型物象为例,说明了“观”与“察”的分别,从其叙述的上下文关系可知,道教所谓“观”主要是对天体而言的,而“察”则是对地象而言的,天体中的日月星之所以称作“三光”是因为它们会发光,地理中的土、山水之所以称作“三色”是因为它们是通过色泽来对人显示其存在的。对于天文,该书特别言及“推步”,这说明道门中人不仅细致地进行观察,而且力图弄清星体之间的距离;对于地理,该书使用了“历览”的术语,并且罗列了地理中的全部方位,足见道门中人观察范围之广泛。
实验。这是道门中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就具体的过程来看,认识不光是以观念来把握客观世界,而且也通过感性活动来把握和作用于客观世界。道教的认识当然也不例外。基于生命与客观环境密切联系的理念,道门中人积极地寻求那些对于保护生命与延续生命有用的物品,为了了解此等物品对生命的具体作用,道门中人进行许多实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集草药并且进行服食试验。现存《道藏》之中有许多用以陈述草药性味功用的文字记载,并且配了图像,如《图经衍义本草》等等[21]。如果没有实地采集,那是不可能绘制逼真的图像的;如果没有服食的试验,那也是不可能对其药性与用途具有确定陈述的。二是开采矿物,提炼金丹。道门中人继承了上古方士实施的金丹术并且加以发展。为了提炼服食的金丹,道门中人首先利用可能的条件制作炼丹的器具,早在汉末的《周易参同契》便载有《鼎器歌》,称:“圆三五,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匀,腹齐三,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间文。”这可以看作道门最早的炼丹器具的描述,后来随着炼丹活动的进一步扩展,器具构造的技术也有了进步。道门中人把开采的某些矿物石置于丹鼎之中提炼,发明了种种具体的制作方法,其中主要有:飞、升、抽、伏、死、制、点、关、养、煮、炼、煅、灸、研、封、沐浴、酿、渍、烧、化开、固济,等等。这些术语都具有实在的操作意义,是道门中人从具体的炼丹实验中总结出来的。通过炼丹实验和总结,道门中人对矿物石等物品的形态、性质等有了理性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例如万物嬗变的认识、物质性质的转移认识、人工调控在物质性质改变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诸多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认识都与实验具有密切关系。
体验。这是道门中人一种比较特殊的认识方式。之所以称之为“特殊”,是因为这种认识方式与
下一篇:闭塞与列控概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