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新论(3)

时间:2025-04-02

信仰,后来到了中世纪才兴起了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等等,其宗教哲学体系从而建立;道教则不同,它是先有了宗教哲学的思想基础,然后才建立组织形态的。我这样说的根据在于,道教形成严格的组织之前便有了思想信仰的经典,例如汉末结集成书的《太平经》,这部书从总体上看是一种神学的著作,但其内容却广泛涉及哲学的许多命题,它对宇宙、社会、人生都有深入的思考,并且进行了那个时代可能的哲学论证,它以先秦道家哲学为理论出发点,同时采用了《周易》象数学的思维模式,解释了宇宙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存在状态,秦汉之际新道家的一些哲学理论如“元气论”也被吸纳成为其重要内容,如该书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名为财,财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则乱败,败而不止不可复理,因穷还反其本,故名为承负。”[⑧]这是以元气论为核心,以阐述天地万物的衍生进程,说明人与万物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的欲望的由来以及社会兴旺与乱败的更替,尽管行文比较朴素,但其哲学意味还是相当浓厚的。这与《淮南子》关于“气”化天地的模式几乎如出一辙。

道教哲学之所以成立并且与其他宗教哲学不同,是因为它不仅在一开始就以先秦道家的理论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本体论、宇宙论和认识论等思想体系,而且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首先,“道”是宇宙上一切事物发生的本原和存在的根据,这是道教从道家那里继承而来的并且加以发展的一种基本思想。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⑨]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⑩]在老子心目中,这个浑然一体的“道”,无形、无声、无名,它不是存在于客观时空中的具体事物而是跨越了时空的界线,超越了感性知觉的范围,具有极大的涵容性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是固止不动,而是通过永不停息的运动表现出来,即通过“周行而不殆”来证实“独立而不改”之品质。“道”不是西方哲学中超时空的纯粹理念(或绝对精神)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实存者”[11]。老子的“道论”代表了先秦道家的基本立场,给汉代以来的道教以重要的思想启迪。故而,道门中人向来也以“道”为根基来建立道教哲学。早期道典《太平经》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而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也。”这里,尽管“元气”能够生化万物,,但与“道”相比,还是降居相对次要的地位,因为元气只是“行道”才能生万物,可见“道”是最我根本的。作为道教早晚功课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也以十分概括的语言阐述了“道”的本始意义和化生作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这句话指出大道在宇宙自然界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充分体现了“道”在道教思想体系中的根基地位。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道门中人并非是单纯地进行道本原论的阐述,他们进行这样的理论建设乃是要为其修道成仙的宗教实践服务的。这在早期五斗米道的经典《老子想尔注》之中已有明确的表示:“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死是人之所畏也,仙王士与俗人同知畏死乐生,但所行异耳。俗人莽莽,未央脱死也,俗人虽畏死,端不信道,好为恶事,奈何未央脱死乎。仙士畏死,信道守诫,故与生合也。”[12]在《老子想尔注》看来,人世间生死存亡现象的根源在于“道”,因为“道”可与人的行为相感应,人行恶,则道将使之死;人行善,则道使之活,多行善,则道不仅使之活,而且使之寿而仙,所以世间之人要避免死亡,就应该多行善事。这样一来,“道”就成为修炼成仙的伦理本体根据。另外,在道教之中,“道”也是成仙的方术基准。道教的修仙方术众多,而实践方术的理论指导却是混沌之大道。在这一点上,道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修行理论,从而与其他宗教哲学区别开来。

二、道教哲学宇宙论与生命论

道教的基本出发点虽然是为了人的生存,但生存问题不是孤立的,于是道门中人放开自己的眼界去探索茫茫的环宇,思索这个容纳了芸芸众生的时空统一体,积极地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探索生命的由来与价值,这就形成了以“道”为本根的宇宙论与生命论。

道教哲学新论(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