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新论(8)

时间:2025-04-02

阴”就是月亮。作者先将太阳、太阴的属性作了说明,接着将太阳、太阴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君臣民进行类比,然后从天上太阳、太阴的关系推导人间君臣民的关系,以为“下归附于上”才是合理的,否则就是反常的。虽然这种类比并不能完全保证结论的正确性,但在那个时代却是相当流行的思维方式。以《太平经》为代表的类比思维对于后来的道教文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晋代以降,这种思维方式广泛地运用于仙传、方术、科仪等文献中,如葛洪的《神仙传》即称:“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导养神气,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残折之期。”[28]葛洪是在陈述彭祖故事时说这段话的,它归属于神仙传记,但具体内容却是有关房中术的。作者把人间男女关系与天地阴阳相类比,指出天地之所以具备“广生”的功能,是因为得“交接之道”,由此推论人间男女如果失去交接之道,那就不能长寿。其结论是否可靠,另当别论;但其类比思维的自觉性却是可以肯定的。

推理。这是逻辑思维中的重要方式。从前面的分析之中,我们可以看出,类比已经包含了推理的某种方式;不过,应该指出的是,类比推理并非是逻辑推理的典型样态。典型的逻辑推理是一种三段论之组合,也就是说必须有大前提、小前提,有结论。这种逻辑推理在西方相当普遍,自亚理士多德以来,西方的哲学便建立了专门的思维科学。在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推理也是存在的。别的不说,就拿道教的教理陈述来讲,形式逻辑之推理也是道门中人论证修仙可能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抱朴子·论仙》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道,无以为难也。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无此事。夫目之所曾见,当何足言哉?天地之间,无外之大,其中殊奇,岂遽有限,诣老戴天,而无知其上,终身履地,而莫识其下。形骸己所自有也,而莫知其心志之所以然焉。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29]葛洪这里主要是为了批驳世无神仙的说法,其中包含着一个逻辑三段论,其大前提是:天地之大,无奇不有。小前提:神仙是长寿之殊奇。结论:学习仙人之法则可以长寿成仙。像《抱朴子》中的此等论述在其它文献之中也不少见,表明道教也具有理性思考,而并非某些人所讲的仅仅诉诸情感的信仰说教。

辩证。这是一种根据时间、地点、境况进行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发端是比较早的。《周易》以变易为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又指出宇宙万变之中尚有“不变”者存在,这种既强调变化又承认不变的思维不是僵化的思维,而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故而是一种辩证思维。《周易》的辩证思维直接影响于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讲“辩证施治”,就是根据客观的症候来进行治疗。由《易》到医所逐步完善起来的辩证思维方法被道教所继承和发挥。例如道门中人在论述“三一”的时候就使用了这种思维方法。什么是“三一”呢?《玄门大论三一诀》引孟法师云:“今三一者,神、气、精;希、微、夷;虚、无、空。”道教提出“三一”之说本来是用以养生的,但进行论证时却体现了辩证思维,李荣《老子注》说:“希、微、夷三者,俱非声色,并绝形名;有无不足诘,长短莫能议,混沌无分,寄名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则无三,一不成一则无一。”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三”与“一”是相互依存的,另一方面则从修炼的立场说明不仅应该“忘三”,而且应该“忘一”,从而达到“三”、“一”俱忘的虚空境界。这种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的论证乃贯穿着辩证思维的逻辑思考。

四、道教哲学的基本特征与作用

任何一种特征都是通过比较而显现的,我们考察道教哲学的特征自然不能抛开比较来空谈,而应该将之置于一定文化背景下通过比较来认识。比较有两个基本的角度,一个是横向比较,一个是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可以认知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纵向比较可以认知一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前后的不同。现在,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加以考察。

由于道教哲学是产生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哲学,比较的范围首先可以确定在本国之内,

道教哲学新论(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