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哲学新论(7)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宗教的内心世界活动相联结。如果说“实验”是通过物质手段作用于物质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那么“体验”就是以自身形体为凭借的一种认知方式。由于古人将“心”当作精神活动的主体,“体验”的任务便由“心”来完成。在道教的精神修炼方术之中有许多形式本身也具有体验的特质,如玄览、存想,等等。所谓“玄览”是一种心灵的直觉体验。“玄览”一词最早出现于老子《道德经》:“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事,故谓之玄览也。”[22]按照这个说法,则“玄览”就是幽居暗处的心灵对存在的一种体验。文中所讲的“万事”当然不仅指肉眼看得到的存在,而且也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存在,因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出门户就能够知晓天下诸物,这显然不是一种普通的五官认知方式,而是心灵之直觉,至于不出牖而“见天道”更是一种内心的精神把握了。唐玄宗说:“玄览,心照也。人之耽染,为起欲心,当须洗涤除理,使心照清静,爱欲不起,能令无疵乎?此教涤心也。”[23]这说明:“玄览”首先是排除心灵的污垢,使之达到纯洁状态;其次是以“心”来察照。前一步为“涤除”,即为正式的“玄览”做好准备;后一步是正式的玄览,即心灵的直觉活动。除了“玄览”之外,“存想”也是心灵直觉的一种重要体验方式。[24]因为存想不仅可以想象体外的物品,而且可以察照体内之“神明”,如五脏之神,口鼻之“神”等等,此等“神明”可以看作人体器官的一种特殊的符号代码,所以存想体内神明也就是对自身形躯内部器官的一种直觉感受,这可以看作一种内部体验。
(二)道教的主要思维方法
哲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本质,而且也要研究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本身就包括了思维方法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思维方法乃是精神世界的一个核心问题。因此,研究道教哲学自然应该把道教的思维方式作为基本对象之一。道教具有什么思维特点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象数。所谓“象数”本来是易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象”最初是指卦象,后来引申而有意象、法象等内涵。就易学来说,“象”是先民通过观察天地万物之后而创造的一种人工符号,这种特殊的符号不是随便勾画的,而是蕴涵着一定的“数”的,所谓“数”就是“象”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象”与“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数”的推演可以导致“象”的成型,“象”的排列也可以指称“数”的意义。由于二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易学史上常常是“象数”并称。汉代以来,易学之象数获得充分的扩展,所谓“象外生象”表明了易学象数衍括的一种客观事实。易学象数理论的建立同时也是符号象征思维的流行。从这个意义来讲,象数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象征思维方式。道教自产生开始就相当注重这种思维方式的应用,并且逐步加以发挥。《太平经》说:“为垂象作法,为帝王立教令,可仪以治。王道将兴,取象于德;王道将衰,取象于刑。夫为帝王制法度,先明天意,内明阴阳之道,即太平至矣。”[25]又说:“二月八月,德与刑相半,故万物半伤于寒。夫刑日伤杀厭畏之,而不得众力。古者圣人威人以道德、不以筋力刑罚也。”[26]在这两段话中,前一段遵循《周易》关于“天垂象”的思维模式,侧重言“象”;后一段则引入了月份的时间概念,所谓“二月八月”就是一种时间数,这除了可以表示宇宙时间的一定跨度之外,还可以象征自然界的刑德消长。从两个例证可知道教确实是很重视象数问题并且沿着象数思维模式来建构自己的理论。
类比。按照事物的类别和某些属性,来推导其它属性特征的方法,这就是类比。例如上面所引用的《太平经》把自然界的“刑德”与人类之刑德相比附,这在思维上所使用的即是类比。可见类比思维在中国古代与《周易》的象数模式具有一定的关系。就道教的教理而言,类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推理论证手段。由于受到《周易》象数推演模式的影响,类比成为《太平经》说理的基本法度。该书卷八十六《来善集三道文书诀》说:“见太阳星乃流入太阴中。太阳,君也;太阴,民臣也。太阳,明也;太阴,闇昧也。今闇昧也。今闇昧当上流入太明中,此比若民臣闇昧,无知困穷,当上自附归明王圣主,求见理冤结。今反太明下入闇昧中,是象诏书施恩,下行者见断绝,闇昧而不明,下治内独乱而闇蔽其上也。”[27]这一段话所谓“太阳星”就是太阳,而“太
下一篇:闭塞与列控概论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