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复习重点及(16)
时间:2025-07-13
时间:2025-07-13
4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5组织、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管理环节开展的。
42、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基石:①定编定岗定员定额;②绩效管理;③员工技能开发。两种技术:①工作岗
位研究;②人员素质测评。
43
定员定额是企业贯彻“能位匹配”原则,科学地选贤任能的基本前提和依据。
44、素质是由德、智、体三要素构成的。它包括:德(品德)、才(才能)、学(教育水平)、识(知识水平)、
体(身体)等五个要素。
第一章 人力资源规划
1、人力资源规划—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2、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5个
(1)战略规划。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2)组织规划。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3)制度规划。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4)人员规划。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5)费用规划。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3、工作岗位分析 :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
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
1)完成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的界定,然后再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
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以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所具备的,诸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品质、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资格和条件。
3)工作岗位分析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形成两种书面文件
4、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
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
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
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单位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
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
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单位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
5、工作岗位分析信息主要来源:
(1)书面材料(2)任职者报告(3)同事的报告(4)直接的观察
6、工作岗位分析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本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1)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3)确定调查项目。(4)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5)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