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化反应机制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7)

时间:2025-07-05

在1970年前后,铜的氟化物作为一次锂电池正极材料就已经有报道,然而不含水的CuF2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均较差,虽然人们通过各种努力提高了CuF2的倍率性能,但是其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含水的CuOHF和CuF2·2H2O可以提高氟化铜的工作电压和改善其在电解液中的稳定性,但是其可利用容量只有理论能量容量的25 %左右,而限制了CuF2作为锂电池电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

Li等[27]研究发现,在0~4.3 V电压范围内充放电时,CuF2首次放电容量约为650 mAh/g,15周循环后容量维持在200 mAh/g左右。Amatucci课题组[36]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得CuF2/MoO3混合导体纳米复合物,利用混合导体纳米复合物具有隔离纳米级颗粒和电解液的特点,明显地改善了其电化学性能,使其与锂离子发生可逆转化反应的放电电压达到2.9 V,截止电压为2 V 时放电容量达400 mAh/g。张华等[37]报道,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制备的CuF2薄膜首次放电容量达到860 mAh/g,在1.7 V附近存在明显放电平台,在随后的充放电过程中,循环效率保持在80 %左右,显示了较好的可逆性。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反应如下:

CuF2+2Li+2e- Cu +2LiF

即在纳米Cu的催化作用下,LiF发生了可逆的分解与形成反应。

3.1.5 其它过渡金属氟化物

除上述过渡金属氟化物外,BiF3、TiF3和VF3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虽然BiF3的质量比能量仅为905 Wh/kg,但其体积比能量高达7170 Wh/L,由于它为典型的离子化合物,BiF能带间隙大,是电子绝缘体,不适宜于直接用做锂电池正极材料。自1978年Fiordiponti等[38]报道,同时掺杂碳和银的BiF3可以用作锂一次电池正极材料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关于BiF3电化学性能的报道十分少见。直到2005年Amatucci课题组[39]才报道了,BiF3/C纳米复合物作为锂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在室温下倍率性能良好,以4 C倍率进行充放电,其容量高达188 mAh/g,远非其它过渡金属氟化物的纳米复合物所能及,且在2~4.5 V电压范围内以45.45 mA/g恒电流充放电循环15周之后,放电容量仍有190 mAh/g。

Arai[26]和Li[27,40]都对TiF3和VF3做过研究。Arai认为,TiF3和VF3都具有和FeF3相同的层状结构,可以发生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反应生成LixMeF3。在2~4.5 V电压范围内以0.2 mA/cm2 倍率进行充放电,TiF3平均放电电压为2.5 V,循环可逆容量为80 mAh/g,循环性能良好;VF3电化学性能和TiF3相似,只是平均放电电压为2.2 V,可能是由于其充放电过程中出现比TiF3更严重的极化造成的[26]。Li等[27]则对这两种氟化物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与FeF3相同,TiF3和锂的反应同样经历了一个连续的嵌锂、转化反应两步机制,如下式所示: (7)

TiF3+0.5Li++0.5e →Li0.5TiF3 (8)

(9) LiTiF3+2.5Li++2.5e →Ti+3LiF

放电过程中首先发生锂离子的嵌入反应,生成Li0.5TiF3,之后发生转化反应,生成氟化锂和金属钛纳米颗粒,在充电过程中先发生 (9) 式的逆反应,在锂离子脱出2.5个之后才发生反应式(8)的逆反应。VF3电化学性能和TiF3相似,只是首次放电平台比第二次放电平台低了很多。

基于转化反应机制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进(7).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